攸县

做好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迭代升级大文章

发布时间:2022/9/19 19:49:54   
微信客服求职招聘微信群 http://cgia.cn/news/chuangyi/1592210.html

  年政府工作报告在“年政府工作任务”部分提出,推进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促进基层文化设施布局优化和资源共享,扩大优质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这为新时期公共文化发展指明了方向。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个性定制”“点单式”供给、共建图书馆……近年来,各地不断探索实践、创新形式、开拓边界,让公共文化服务迭代升级,为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带来切实好处。

与民同行基层文化设施布局优化完善

  走出家门,步行15分钟至20分钟,就能来到图书馆、博物馆等公共文化场所,进入其间,富有艺术气息的文化空间也是学习、休闲的绝佳去处……在我国城乡社区,不断完善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正以更合理的布局、更高品质的服务,融入生活,与群众建立起亲密连接。

 一、身边的文化设施变精神家园

  宽敞明亮的书画室里,错落有序地摆放着摄影作品,居民们正认真地品评着各自捕捉的美好瞬间;隔壁排舞厅里也十分热闹,时常传出愉悦的笑声;转角的非遗馆展示区,一群孩子沉浸于传统文化之旅,不时发出惊叹;室外的篮球场,一场接一场友谊赛打得火热……年刚投入使用的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径山镇综合性文体活动中心,俨然成了当地居民的精神家园,也是我国公共文化设施网络日趋完善的生动写照。

  随着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建设深入推进,我国公共文化设施不断向基层“最后一公里”延伸,标准化、均等化步伐不断加快。据统计,目前,全国建成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超过57万个,基本实现了全覆盖。全国约有94%的县(市、区)建成文化馆总分馆制,93%的县(市、区)建成图书馆总分馆制,城市书房、文化驿站、文化礼堂等一大批特色文化空间遍布城乡社区。

  去年,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联合发布了《关于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要通过补短板、强网络、促融合等方式统筹完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布局,提高服务效率,特别强调以县级图书馆、文化馆为抓手,优化布局服务网络。

  落地有声,各地结合实际,积极探索布局优化和长效运营的新模式,为群众提供更加便利的文化服务。

  据了解,浙江计划到年建成城乡一体“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让公共文化场馆和公共文化空间的地域分布更为密集合理。而在浙江杭州今年发布的相关计划中,明确要依据城乡居民15分钟步行时间、至少可达3个公益性公共文化空间的建设标准,建设个“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我们根据辖区内居民分布特点,结合区域内文化地标和旅游线路布设,精心选点、测距、定位,目前个项目选址均确定。居民用   为推动现有基层文化设施“亲民化”改造升级,四川省成都市每年新打造44个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示范点并纳入市委、市政府民生目标,从空间布局、氛围营造、服务提升等方面着力,对基层阵地服务条件、服务内容、服务频次、服务管理、服务监督与评价等9个方面提出具体要求,让基层服务中心成为居民“乐聚”之地。据成都市文化广电旅游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下一步,成都将将构建2.0版公共文化设施网络,按照“品质化、景点化、网红化”的设想,推进市、县两级大型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和现有大型公共文化设施提档升级。

 二、标准务实服务提档

  “这期的课程定了,重点是数字文化建设和非遗传承创新,这是我们收集上来的最新一批数据导出的群众需求。”在安徽省马鞍山市文化馆,相关负责人介绍完培训安排后,立刻引发了现场热烈反响。“正盼着将这些内容带到乡镇呢!”马鞍山市各乡镇文化站站长和文化专管员纷纷感慨。

  像这样务实的基层服务能力提升培训,通过文化艺术普及再回馈给基层百姓,正是基层文化设施标准化建设的一大体现。

  群众所盼,服务所至。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明确服务标准,细化服务内容,对于提升各地公共文化服务品质产生了深刻影响。去年4月,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文化和旅游部等有关部门印发了《国家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年版)》,从设施免费开放、送戏曲下乡、收听广播、观看电视、观赏电影、读书看报、少数民族文化服务以及残疾人文化体育服务等方面予以规定,为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提供了有力支撑。

  各地政府在《国家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年版)》的基础上制定完善实施标准,通过特色项目和量化要求将标准贯彻落地,取得了突出成效。

  马鞍山市参照国家标准出台了18个大项余小项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将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事项归纳为读书、看报、广播、电视、电影、看戏、参观、文化培训、流动文化、数字文化等11类,使群众对自己能享受什么样的服务、享受多少数量的服务一目了然。湖南省长沙市在全国率先出台了《湖南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高质量发展五年行动计划(—年)》,并将其纳入湖南省政府真抓实干督查激励范围,针对如何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和服务效能,专门设置了17项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指标、13个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指标,每个指标均设置对应的分值;考虑到责任落实对象和评价内容的差异性,分一类、二类地区量化标准。

  据统计,“十三五”期间,共有31个省、区、市结合当地实际需求、财政能力和文化特色,制定了具体实施标准,出台了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目录,明确了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服务项目、数量指标、质量标准和支出责任。

  “地方实施标准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不低于国家标准,真正做到内容无缺项、人群全覆盖,这是兜底线的具体体现。同时,在确保国家标准落实到位的前提下,地方实施标准还应充分考虑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迫切需要、地方公共财政可承受能力,适当提高标准水平,还应在国家标准的基础上,提炼、充实、增设彰显地方文化特色的内容、项目和活动,体现出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地域性、多样性和特色化。”北京大学国家现代公共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李国新认为。

  三、创建全新服务空间

  读好书、赏茶艺、听唱片……如果不是亲身体验,几乎很难想象这样惬意的文化体验是发生在匆匆旅途之中。在重庆市石柱冷水服务区,一间森林书屋为游客和市民带来全新的艺术享受。

  年11月,重庆图书馆冷水风谷分馆——冷水风谷森林书屋揭牌,集纳各类图书近万册,并设有读书区、咖啡区、黑胶唱片区、茶艺区等,蜂巢式结构和全透明玻璃房设计保证光照最佳,让来服务区休息的人们有了极佳的体验。这座森林书屋也成为国内高速公路首座服务区图书馆。

  “原来总是着急赶路,现在只要到了这里,就想停下脚步静坐读一会儿书,大概这就是文化的魅力吧。”从事物流工作的陆影,经常往返于湖北和重庆,称冷水风谷森林书屋为自己的“精神给养站”。

  如同这座图书馆,在我国各地还有许多富有特色的新型文化空间,它们有的地处都市商圈、文化园区,以集图书阅读、艺术展览、文化沙龙、轻食餐饮为一体的综合服务,为人们辟出一方自在天地;有的散布于社区与田间,将积淀深厚的优秀传统文化活化利用,再引入现代理念进行创新发展,成为区域文化气质的重要载体;有的打破传统运营模式,灵活设立分区,采用科技手段营造别具一格的文化体验,形成新的服务势能。

  这些小而美公共文化空间的不断涌现,大大开阔了群众文化视野,也是现代人精神文化交流的聚集地,搭载四通八达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大大提升了人们精神文化生活质量。

  业界专家认为,近几年,各类新型公共文化空间正经历着从场所到场景、从设施到服务、从智能到智慧的深刻变化。个性化、场景化、艺术化的硬件风格与灵活多元的文化服务相互加持,将使文化影响力进一步扩大。当然,要完成更加适应时代需要的布局,还需在空间设计、管理与服务等多方面不断探索和完善。一方面,各地应给予专项制度、资金保障,为相关责任主体建设管理各类新型阅读空间提供方法指导;另一方面,要注重相应人才的培养,留足管理权限,下放运营自主权。此外,还应结合群众需求和反馈,实时调整服务形态,跟上乃至引领先进文化风潮。

 供需对位激发文化服务内生动力

  “当我们提出缺乏排练场地、专业指导和展示平台等困难时,社工通过街道文化站上报给了区级文化馆,文化馆很快就给我们解决了难题。”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古荡街道艺术团团员余莉告诉记者,通过“需求征集—精准供给—评价反馈”的运行机制,团队现在有了专属稳定的排练厅,还时常得到浙江省文化馆、省京昆艺术团、浙江小百花越剧团等专业团队的指导,艺术团迅速成长为星级团队,现在已经能为居民提供演出和培训,成了公共文化服务的优秀供给者。

  近年来,越来越多地区以群众需求征集和评价反馈机制带动服务,逐步实现了“个性定制”“点单式”供给模式。

  在浙江及河南许昌、安徽蚌埠等地,通过文化云、智慧文旅等公共服务数字化平台,群众足不出户就能提交需求、预约场馆、报名活动、评价服务,还可兑换积分,点选自己喜欢的数字阅读、展览讲座、艺术培训等,实现了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供需的精准对接。“我们对数据进行科学分析,对基层文化组织的服务进行排名,以此作为绩效评估的标准,并将结果纳入对文化干部的综合考核,形成了压力下沉、动力上升的局面。”浙江省杭州市下城区文化部门相关负责人说。

  要让供需实时互动,了解需求只是第一步,保证丰富供给才是关键。有的地区通过建立文旅商圈等联盟体,扩大文化服务的参与范围,引入社会组织解决基层文化资源有限的问题,增加了基层文化服务选项;有的地区通过建立“可持续的KPI”,从队伍建设入手,充分发挥文化志愿者力量,促进基层文化组织完成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有的地区因地制宜创新供给体系,以流动服务、联动服务让基层文化力量“活”起来。

▲浙江南星·有意思书房

  “一套书还能衍生成书房,长见识了。”杭州市民彭辉所说的正是由“浙江有意思”丛书衍生出的IP书房——南星·有意思书房,位处杭州复兴南街号,由运营IP的文化企业进行管理。该书房以“有意思书墙”等为主打特色,设有“亲子共读”“休闲阅读”“人文会客”三大功能区域,运营方还针对周边学校、社区聚集的特点,策划系列社区艺术节、诗会、茶会、文化沙龙和创意市集等,提升居民参与感和幸福指数。

  在安徽省蚌埠市淮上区曹老集镇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稳定的专业队伍做大了服务供给的基本盘。通过轮岗上挂、专兼职制度,该中心从村级民政助理员和社保员中选拔学历高、能力强的兼职文化协管员,采取“1+1”的工资待遇模式,即把民政助理员或社保员工工资与文化协管员工资累加,有力提高了协管员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保证了开门率和活动频率。同时,中心为文化志愿者“量身定制”嘉许回馈制度,大大提高了文化志愿者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的积极性,大学生、高校教师、省级非遗传承人等纷纷加入基层服务,其中不乏年均服务时间超小时的志愿者,有力带动了基层文化力量的生长。

  湖北省咸宁市咸安区横沟桥镇袁铺村的刘溪提着两袋资料说:“这都是我创作的诗歌,有多首。”在横沟桥镇综合文化服务站的引领下,该镇像他这样活跃的农民诗人还有多人。放下锄头就能吟几句诗——他们的诗歌展示和诗词学习平台就是“香城大舞台”。自年开始,咸宁市举办“广场纳凉晚会”“广场大家乐”“广场周周乐”“党员干部职工文艺汇演”等主题活动,将“香城大舞台”逐渐打造成“一个品牌,十种形式,百个示范点,千支团队,万人参与,全民乐享”的创新性大型群众文化活动品牌。如今,通过“小型轻便式”流动文化服务和“引进来,走出去”区域文化合作交流服务等创新,“香城大舞台”已成为普通百姓表现自我、放飞梦想的舞台,干部职工抒发豪情、展示才艺的舞台,党和政府凝聚人心、传播正能量的舞台。

▲湖北咸宁“香城大舞台”

  以群众需求、百姓满意为导向,服务产品由群众“说了算”,服务质量由数据“做裁判”,改变以往“拍脑袋式”“填鸭式”服务方式,实现供需对接的“滴灌式”精准服务,公共文化服务的内生动力源于供需互动,也表现为供需对位。

 共建共享公共文化拓展边界融合发展

  很长一段时间,囿于经济、需求与供给能力等差异,我国公共文化建设存在城乡区域发展不均衡、服务水平参差不齐的问题。近年来,随着共建共享机制的不断完善,这种情况正得到有力缓解。

  只需一张证照,用户就可以在全省公共图书馆完成图书借阅服务、电子资源浏览下载,这就是广东省“粤读通”工程带给用户的文化福利。通过“粤省事”平台和广东省身份统一认证平台,该工程联合广东省内各级图书馆,实现用户信息互联、互通、互认,已覆盖上亿人次。

  广州、佛山首家共建图书馆——南海天河城分馆(阅读家),通过双向输送机制,已实现广州、佛山两地跨区域读者系统对接和图书自由借还。在深圳市盐田区,通过“区—街道—社区”三级总分馆服务体系,盐田区图书馆以AI技术、大数据分析、云服务等现代科学技术应用为支撑,实现总分馆对人、财、物集中式、垂直一体化的管理与配置,为读者搭建移动式云服务平台,通过提供订单式、纸电一体化等服务,给予优质的阅读体验。

▲广州图书馆南海天河城分馆内的亲子阅读

▲广州图书馆南海天河城分馆的巨型书墙

  像广东这样,高度联通、总分馆协同的共建共享机制在全国各地蓬勃发展,成为我国公共文化高质量发展的一大体现。

  “图书多跑腿,读者少跑路。”在浙江温州,城市书房以各级中心图书馆为依托,遍布商圈、社区、工厂、乡村,城乡居民和游客步行不超过15分钟就可以就近借还图书。以此为代表,各地搭建资源共享平台,优化设施功能,涌现出浙江“文化礼堂”、甘肃“乡村大舞台”、福建“百姓书屋”、湖南攸县“门前三小”(小广场、小书屋、小讲堂)等富有活力的服务模式。

  “原来总感觉社区在单打独斗,面对基层庞大需求力有不逮。自从总分馆制建设开展以来,市县级总馆与社区分馆的互动明显增强,有一种找到方向的安全感,大家能更准确地把握公共文化服务定位。”山东省青州市文化和旅游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总分馆联动,不仅将一场场文化精品活动和公益培训输送到基层阵地,也充分调动了分馆积极性,实现了双向的资源整合、信息互通、人才共用,由总馆至分馆再深入乡镇、街道和村、社区的纵深服务,促进了基层文化建设向上发展、向下延伸。

  如果说这种联动盘活了文化空间,优化了资源分配,那么,多元力量共建文化设施服务,就是在不断拓展公共文化边界。

  尽管近年来现代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进程加快,但基层公共文化设施规模仍偏小,难以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文化生活的期待。对此,四川省攀枝花市结合国有企业闲置房产较多的实际,积极开展地企合作共建共享公共文化设施服务,企业将闲置场地免费或优惠提供给政府作为综合文化站使用,政府投入资金进行改造装修,再由街道负责,引入社会组织进行运营。

  “通过地企合作共建共享公共文化设施服务,攀枝花已建成5个达标的综合文化站和21个达标的社区综合文化中心,既有效减轻了政府的建设管理使用压力,又扶持培育了社会组织、丰富了企业文化,提高了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攀枝花市文化部门相关负责人介绍,在此基础上,为进一步提升阵地服务效能,攀枝花市围绕特有的“三线文化”资源,把公共文化机构作为“三线文化”的传承发展平台、青少年社会实践教育体验平台、廉政文化建设平台、干部培训教育平台、研学旅行活动平台,推动行业内外交汇融合、资源共建共享,拓展了公共文化服务功能,提高了公共文化服务覆盖面。

  业界专家认为,近年来,我国公共文化服务在资源共享、设施共建、区域联动等方面发展迅速,呈现令人欣喜的开放势头,这有利于公共文化服务设施与服务对位,缓解场地、资金、人才短缺等问题,促进供需有效对接,在带动更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同时,也有助于构建共治共管的服务型社会。

责任编辑:李辰琪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cf/1679.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