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攸县 >> 攸县风景 >> 攸宁关于朝清公及其嗣孙徙居地文献记载暨天
以下文献摘自年宁乡《漆树湾陈氏五修族谱》,年《楚攸鸾山陈氏八修族谱》及年湘阴月塘《陈氏七修支谱》。
翻阅三地历届谱序,找到十数条关于朝清公及其子嗣在长沙、善化古冲、益阳四方山、大泉坡等地迁徙居住的记载。
其中有关于清公记载的文献,最早见诸于雍正十三年(公元年)的《攸谱源流考》,以后攸县鸾山、宁乡漆树湾历修谱序中,都有清公后裔迁徙、居住在长沙古冲四方山大泉坡等地的记载。相反,攸宁两地陈氏谱序中,均无清公后裔生活在攸县的记载。至今,在其他非天佐派系的陈氏谱牒中,还没有发现有把清公及上述地名放在在一起表述的记载。如果上述地点之天佐一脉,不是清公嗣孙,那清公的后裔去了哪里?世间谱牒如此之多,总会有所交代吧!
据《四方山陈氏族谱》记载,万历首修(公元年)、康熙二修(公元年)谱,都没有提到天佐上源。三修(乾隆庚子,公元年)、四修(道光丁酉,公元年)不知何故?又突然以伯万公为祖。直到同治乙丑五修(公元年),才有派人往攸县清查世系,说明益阳方山和攸县鸾山陈氏族人并无事先约定,攸谱对清公的记载也绝不是什么无心之笔!更不是什么巧合!而是存在确实无疑的血缘关系。
同治乙丑(年)五修族先人,应该知晓了宁乡漆树湾族亲往攸寻宗溯源之事,才第一次前往攸县追本溯源。也才有了五修富荣两房谱局公识《五修源流考》,非常重要的一篇文献---正式确认天佐公上源:远宗茶之子珍汉文,近祖攸之贤叟朝清。
据宁乡咸丰庚申年《漆树湾陈氏四修族谱》之《攸宁字派异同说》篇记载:
“道光庚子(公元年,这个时间早于方山五修)攸邑四修谱牒,嗣孙孔文等念切同怀,本拟来宁商同合修,适我訂公派下逵鸿、春阁携宁谱往攸朝祖,孔文等不胜其喜。乃将宁訂房生齿,悉行编入谱内,并将长字号新谱一册送訂公祠,经族众详加校对,始知贤傁公生子三,长朝清、次朝用、三朝杰。我祖用公之子均善,与清公之子均佐(一名天佐者),实堂兄弟也。乃康熙乙酉首修(公元年,即四方山修谱后第二年)及道光癸巳三修修(公元年),我宁谱误祖佐公而舍善公在天之灵,能无恫乎?即欲一正其讹而有志未逮。”这段文字有四个意思:
1、攸县道光庚子(年)四修时,攸县和宁乡漆树湾就已经有合修之议,攸县正准备来宁乡合谱,刚好宁乡漆树湾也派人到攸县祭拜先祖。
2、确认了宁乡漆树湾陈氏开基祖是均善公而非天佐公,而四修之前误祖之天佐公实为均善公之堂兄弟。
3、漆树湾族亲为年一修、年三修族谱误祖天佐而感到遗憾痛心。试想,如果宁乡漆树湾陈氏和益阳四方山陈氏在源流派系上没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怎么会修到一起,以致还认了天佐公为开基祖呢?(注:漆树湾二修是和攸县南中合修的,时间是乾隆丁巳年,公元年。)
4、最迟于公元年,宁乡漆树湾陈氏先人就已经完全搞清楚了其开基祖源流派系。咸丰庚申(公元年)宁乡漆树湾四修族谱,则正式议定以均善公为开基祖。但漆树湾陈氏一支,在以后历次修谱中,仍然必如攸谱,每每不惜笔墨,提及我清公之善化古冲、益阳方山、湘阴月塘湾陈氏一脉。毕竟同宗共祖,足见族谊盈盈!
:善化古冲益阳四方山湘阴月塘陈氏发脉于茶陵东山汉文、攸县青阳乡朝清公之后,是确定无疑的。
附文献原文、年代及出处
一、攸县鸾山谱
1.《攸谱源流考附》载:“我朝清公朝用公朝杰公实满公七十七世”---朝用下有桂敬述雍正十三年()
2.《攸邑陈家舖朝傑房谱序(年)附》载:
“其七世祖朝清、朝用、朝傑。後清公分居高视里,而傑公由鸾山分居清阳乡,即今之陈家舖.....”
3.《攸邑南中乾隆丁巳()谱序附》载:
“七世祖朝清朝用朝杰昆弟三人,清子孙徙善化古冲及益阳四方山大泉坡等处......”
4.《德公自东山徙居攸邑序附(年)》载:
“于是照其四世之千字祖配吾崇公,五世之万字祖配吾国公,六世之贤字祖配吾渊公,七世八世之朝字、均字祖配吾福公、孙公,依吾谱排行源流,次第分载,则由今而上,追之不亦乐可谓亲亲也哉!”
5.良栋支轩氏《攸邑鸾山四修谱序附(年)》载:
“傁生子三,长朝清;次朝用;三朝傑。清公徙居十都清阳乡高视里,後其子孙繁衍,有居长沙者,有居善化者,有居益阳四方山大泉坡者,所谓松柏参天,各自亭亭者也。”
6.建龙耘绛氏《攸邑鸾山四修谱序附(年)》载:
“清公子四独均佐公获传,徙益阳四方山丁糧科甲今犹称盛.....”
二、宁乡漆树湾谱
7.《用杰合修钦公裔吾宁通三序(言諚公序,乾隆元年年)》(注:漆树湾陈氏二修为与攸邑合修)载:
“...我祖言諚公,自攸县迁居宁乡,创兴于漆树湾,...”
8.《漆树湾陈氏吾宁三修族谱公序(道光癸巳)》载:
“......逮国朝康熙乙酉、乾隆丁巳,谱经两修,始而合益,继而合攸,终觉顾此失彼。......今我楚渊公派下,凡聚族于宁者七百余户;男女现在者三干余丁。与其合益合攸之难,曷若在宁谱宁之易为力哉?......自茶之裴公,攸之德公至我宁之元字派,凡二十有四传。......则必并攸宁善益四县,朝清、朝用、朝杰三支共为一帙,......”
9.《漆树湾陈氏三修嗣孙瑞辑再跋》载:
“我陈氏族谱自前明万历丁未,得梅溪、培赤二公始修之,后其合善益而修于康熙甲申乙酉者,直生公也。走攸水而修于乾隆丁巳(公元年)者通三公也。”
10.《攸宁字派异同说》载(年四修):
“道光庚子(公元年,这个时间早于方山五修)攸邑四修谱牒,嗣孙孔文等念切同怀,本拟来宁商同合修,适我訂公派下逵鸿、春阁携宁谱往攸朝祖,孔文等不胜其喜。......,经族众详加校对,始知贤傁公生子三,长朝清、次朝用、三朝杰。我祖用公之子均善,与清公之子均佐(一名天佐者),实堂兄弟也。乃康熙乙酉首修(公元年,即四方山修谱后第二年)及道光癸巳三修修(公元年),我宁谱误祖佐公而舍善公在天之灵,能无恫乎?即欲一正其讹而有志未逮。”
三、湘阴月塘湾谱
11.善化古冲《陈氏五修族谱》载:
“今年夏(年)閤族僉以本源宜重,往攸清查世系,得攸谱而读之”
再综上:宁乡漆树湾陈氏在其二修(公元年)既已有心于攸,未失关联,而天佐公嗣孙直到年五修,才到攸县鸾山清查世系,校对源流。且漆树湾陈氏似乎在源流问题上,从未动摇!(对照天佐嗣孙,似乎一直不确定开基祖上源,但又从未去攸邑寻访源流,直到年五修族谱,至少目前没有看到五修之前有去攸县寻根的记载,当然,也许编者有遗漏未可知。)
-8-18
据四方山年《陈氏八修族谱》记载:天佐住新化,后徙居攸县青阳乡,从地理位置及距离,看似乎不太可能。新化-攸县鸾山步行大约公里且是从一个山区到另外一个山区,且两地间崇山峻岭,路长且阻。从攸县鸾山-长沙步行大概公里,且是从山区来到地势相对平缓的湘江边谋生,似乎更加符合古人迁徙的逻辑。新化-长沙步行大约公里。天佐公为什么到攸县后,又要绕一个大圈,多走多公里的路程,才来到长沙?为什么不直接从新化迁到长沙?且历届谱载,天佐公归葬故乡攸邑青阳乡高视里。如从新化迁攸,则殁后应该归葬新化(古人讲究叶落归根,死后一般归葬故乡),即使未葬新化,也不会称攸为故乡。
/8/17
:
长沙县于隋开皇初设置,迄今多年,县名不改。宋哲宗元符元年(公元年)分长沙县5乡及湘潭县两乡建善化县,历经宋元,至明洪武十年(公元年)并入长沙县。明洪武十三年(公元年)又设置长沙、善化两县。
长沙、善化两县分立时,将省城内地段各分一半。由当时大西门进城,经永丰街、皇仓街、万寿街、万福街、息机园、石乐私巷,出东长街,入大官园,至落星田,抵浏阳门以下小吴门以上,南属善化县,北属长沙县。即现在长沙市五一路以南为旧善化县所辖,五一路以北为旧长沙县所辖。
明朝时,长沙封了藩王,坐食土地,设有长沙卫(军队编制名称),掌管军事。城外疆土,归长、善两县分管,城内却半属王府,半属军卫。明万历四十年(公元年)城内发生盗窃案,藩卫两处,都不愿承担责任,互相推诿,长善两县却管不着盗窃案,没有办法,才知非划归地方官专管不可,于是也分为两半,一属长沙县,一属善化县,居民各编保甲,悉受知县处分,藩卫不能干涉。当初的想法只是要他们分管百姓,不料后来地方都归属两县去了。
年并善化入长沙县。年划设长沙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