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洲,这个承载新中国工业荣光的老工业城市,正从转型升级的强烈阵痛中渐获“新生”。践行新发展理念,株洲过去5年关停了多家污染落后企业,并培育出“中国动力谷”,实现了新旧动能有效转换和接续。澄练如碧的湘江、惊艳世界的磁浮列车、自主可控的长城电脑,一个个元素,昭示株洲迎来高质量发展的巨变。新闻视频05:调整经济结构:熬过“阵痛期”走上“绿色路”漫步石峰区清水塘霞湾港,天清气朗,碧空如洗,港内清水悠悠,堤岸绿意盎然。清水塘,这个聚集数百家冶炼、化工厂的地区,“黑乎乎、灰蒙蒙”是当年的记忆。年,株洲的决策者毅然拿出壮士断腕的勇气,决心从“根”上变换株洲发展底色,去掉污染落后产能,一切向绿色增长看齐。在记者何湘身后的就是位于石峰区的湖南昊华化工有限责任公司。这是一家有着40多年历史的农药化工企业。目前正在积极响应清水塘绿色搬迁的要求,进行着艰难而又意义重大的转移转型。而在多公里之外的攸县攸州工业园里昊华化工整体绿色变迁项目正在如火如荼地建设当中。搬迁不只是简单地为企业挪个窝,而是要乘着清水塘搬迁改造的东风,让企业实现转型升级、绿色发展。昊华化工新基地一期投入2.7亿元用于绿色环保生产设备,替代以前“产能小、污染大、技术落后”的生产线。湖南昊华搬迁转移升级项目前线指挥长张人俊告诉记者,搬迁转移是技术的升级,不是简单地搬,而是更环保高效绿色的把一些先进的工艺和一些具有知识产权的技术市场带过来。早调整,早受益;主动转,才有主动权。株洲义无反顾,不惜伤筋动骨,启动清水塘老工业区整体搬迁改造。年以来,关停企业多家,影响产值多亿元,基础化工、水泥、钢铁等落后产能全部退出。破旧才能立新。整体搬迁,意味着与落后污染产能彻底诀别,意味着在寸土寸金的城区核心地段,腾出了十多平方公里的黄金宝地,为布局新兴产业创造了条件、赢得了空间。株洲市清水塘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黄元政告诉记者。现在计划把清水塘建设成为一个青山绿水与生态修复的示范之城、工业文化旅游与合理利用的典范之城,而且还要把这个片区建设成为科技创新与创新再造的活力之城。2调整经济结构:做强“动力谷”释放新动能老旧产能退出后,如何承接和补位由此产生的空档?株洲的做法是:坚持“优势产业优先发展,新兴产业加快发展,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构建“3+5+2”现代化产业体系,筑牢高质量发展的动能支撑。今年6月,拥有完全自主产权的我国首列商用磁浮2.0版列车在中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成功下线。相比磁浮1.0列车,磁浮2.0版列车提速60%,最大载客量由人增加到人。磁浮列车需要的上万个零部件,九成可以在省内完成研发、采购。拥有技术优势、产业优势的株洲将致力于打造“中国磁浮之都”。中国工程院院士刘友梅说,再紧接着他们将采用长定子模式的高速磁浮列车。公里以上的研究已经在做了,他们不但要发展中低速磁浮,而且还要发展快速磁浮、高速磁浮。动力产业是制造业的“心脏”和“起搏器”。动力产业聚合发展,为我市聚合新的发展动能提供了一个有力支点。目前,株洲轨道交通产业产值已经跨越千亿元大关;国家航空产业亿元的“两机重大专项”在株洲开建,通航产业蓄势迎接井喷;新能源汽车初步形成完整产业链。瞄准未来,株洲还布局与动力产业高度关联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即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生物医药,形成互为支撑的全新产业空间和支撑动力。动能及时转换,发展稳步向前。株洲交出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单:稳增长、传统产业升级、战略新兴产业培育等工作成效突出,连续两年受到国务院通报表扬。今年上半年,株洲轨道交通装备业、计算机通讯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航空航天器设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15.5%、12.2%和17.5%。向创新要动力,向开放要市场,株洲转型发展之路步履坚定。站在新时代的起点,株洲正奋力书写无愧于时代的高质量发展新答卷。欢迎添加新闻株洲小助手
转载请注明:
http://www.aideyishus.com/lkcf/97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