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攸县 >> 攸县经济 >> 奋进新征程建设新郴州奋力推动湘赣边区域高
「本文来源:郴州日报」
年12月02日A10版
湘赣边区域郴州农业产业基地一角
湘赣边区域的郴州市宜章县梅田镇车头村
湘赣两省携手保护候鸟迁徙通道
市民在湘赣边区域优质农产品产区逛展
地理相近、人文相亲,湘赣边区域的人民天然就有一份感情。近几年来,湘赣两省共同推进建设湘赣边区域合作示范区,让两地心连心、让“老表”并肩行。湘赣边区域是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的重要策源地,是中国人民军队的重要建军地,覆盖了湘、赣交界的24个县(市、区),其中郴州片区4县(汝城、桂东、安仁、宜章),占湘赣边区域湖南10个县(市、区)的近一半,是湘赣边区域合作示范区建设中的主力军。
为全面落实“三高四新”战略定位和使命任务,全力推进湘赣边区域合作示范区建设,郴州正在全力打造“一极六区”,其中,将湘赣边区域合作示范区建设成为全国革命老区推进乡村振兴的引领区、多省交界地区协同发展的样板区、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创新区、城乡融合发展和产业转型发展的先行区,成为我市打造“一极六区”建设中的重要内容。如何当好湘赣边区域合作示范区建设的“排头兵”和“急先锋”?多年敞开“南大门”的郴州,乘势而上,全面开放向东发展之门,与江西“老表”一道,奋力推动湘赣边区域高质量发展。
融入大战略畅通一体化机制
10月10日至11日,郴州市湘赣边区域合作示范区建设专组一行到江西省赣州市、吉安市就推动郴州—赣州—吉安区域合作发展开展对接交流。10月19日至20日,市农业农村局一行赴江西省赣州市、吉安市农业农村局及赣州市果业发展中心开展考察、学习与交流,共商湘赣边区域现代农业合作和协同发展等有关工作……
郴州作为建设湘赣边区域合作示范区主阵地,境内的汝城、桂东、安仁、宜章总面积平方公里,辖57个乡镇,个行政村,总人口.6万人,其中农村人口84万人,以前曾是罗霄山片区贫困县,经济发展相对薄弱。如何当好这个“急先锋”?如何抢抓新的发展机遇?一直以来,郴州根据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积极落实省委、省政府相关工作要求,着力与赣州、吉安一起,构建三地“一体化”工作协同机制,助推两市三地在资源共享、信息互通、品牌共培、红色农旅、招商引资、产销对接等方面实现深度合作。
为此,我市成立了高规格的湘赣边区域合作示范区建设工作专组,由市委副书记任专职组长、5名市级领导任副组长。专组下设“一办八组”,专组办公室和工作小组配备了专门人员,工作职责和工作任务具体落实到人,日常工作正有条不紊地开展。
湘赣边区域合作示范区建设工作专组还建立了联席会议制度、日常工作调度制度、目标管理制度、工作交办制度、考核督查制度等工作制度,实行了“一周一跟踪、半月一小结、一月一调度、两月一汇报、三月一观摩、半年一述职、年度一总结”的推进机制,并制定了《郴州市年推进湘赣边区域合作示范区建设绩效考评细则》,为湘赣边区域合作示范区建设工作有力有序推进提供了制度保障。
同时,我市还进一步创新体制机制,赋强合作动能。成立了县级“湘赣边区域合作示范区建设”专组,组建工作专班,做到机构设置到位、人员配备到位、经费安排到位,积极推进制度建设规范化、常态化;明确各成员单位工作职责,进一步压紧压实工作责任,构建以牵头单位负责统筹调度、成员单位具体抓落实的齐抓共管责任体系,按照“一个专组、一个规划、一套制度”的要求,突出体制创新、机制创新,以创新引领示范区建设;重点推动建立决策层常态化对接对话机制和部门协商合作长效机制,建立重大关联规划和项目建设邀请派人协商机制,构建郴州与赣州、吉安三地联动发展格局。
谋划新蓝图构筑“一盘棋”格局
构建“一核两区四组团”的空间布局,实现“一部手机游湘赣边”,共树“湘赣红”品牌、共创产业园区,湘赣边区域合作示范区内高速公路收费标准有望降低,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和水系连通,开展数字乡村试点……10月20日,国家发改委发布《湘赣边区域合作示范区建设总体方案》,湘赣边区域合作示范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湘赣边区域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在此契机下,11月25日,来自江西萍乡、吉安、赣州和湖南岳阳、株洲、郴州等地的湘赣边区域24个县(市、区)供水企业,齐聚汝城县,成立了湘赣边区域供水合作联盟,并签订了框架协议。
政策是全力推动湘赣边区域合作示范区建设的基础之一。年以来,国家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文件,支持湘赣省际交界地区合作发展。年,省委、省政府制定了《湘赣边区域合作示范区建设总体方案》《湖南省推进湘赣边区域合作示范区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年)》。
在对标国家和省里相关文件精神,立足郴州高质量发展实际的基础上,年,我市编制了《郴州市推进湘赣边区域合作示范区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年)及年工作方案》,该方案从顶层设计入手,强化战略谋划,明确了目标任务、工作重心、政策保障,有效发挥了政策体系的支撑作用。
该方案明确了我市湘赣边区域合作示范区建设的主要目标,即力争到年,湘赣边区域合作示范区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互联互通的综合交通网络基本成形,红色文化保护传承成效显著,优势互补的现代产业体系初步构建,城镇化发展质量明显提升,城镇化率与全市平均水平差距明显缩小,乡村振兴和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突出成效,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明显提升,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到年,湘赣边区域合作示范区人均主要经济社会指标接近全国平均水平,城镇化率接近本省平均水平,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位居全国革命老区市县前列,初步形成科学有效的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新模式。到年,湘赣边区域合作示范区基本建成主体功能清晰、基础设施完善、产业发展协同、生态环境优美、公共服务均等、人民生活幸福的革命老区振兴发展先行区。
为实现这一目标,我市正在开展交通基础设施联通工程、红色文化旅游提升工程等十大重点工程,共十大类个重点建设项目,总投资.85亿元。这些重点工程、重点项目的确立,既构建了湘赣边区域合作示范区建设的主要载体,也成为示范区建设成果的最终体现。我市还在财税政策、园区政策、投资政策、用地政策、金融政策、对口帮扶政策等方面为湘赣边区域合作示范区建设提供支持,形成了独具边区协同发展特色的政策体系。
同时,我市在与赣州、吉安签署《湘赣边区域合作示范区城市发展合作框架协议》基础上,构建“1+N”合作共识体系,指导和督促相关部门及4个县,在战略共融、产业共兴、生态共保、民生共享、机制共建等方面持续发力、签署相关协议,共同推进设施互联、产业协助、科技创新、绿色发展。
助力“湘赣红”绘就“一张图”愿景
11月26日至29日,“魅力湘赣边、播创湘赣红”湘赣边首届直播带货创新创业大赛在株洲市攸县举办。来自湘赣两省5市18个县(市、区)的近名企业代表和直播带货主播、短视频爱好者参加。活动期间共发布短视频余条,组织直播带货64场次,累计线上线下销售湘赣边农特产品余万元。在这次大赛中,宜章县前来参赛的团队喜获佳绩,获得了最佳组织奖、短视频达人最佳制作奖、直播带货达人二等奖3个奖项。
“湘赣红”是由湘赣两省联合打造的区域公用农产品品牌。打造“湘赣红”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是湘赣边区域合作示范区建设的重要举措之一。自“湘赣红”品牌发布以来,我市大力推进湘赣边合作区域农业公用品牌打造和“一县一特一品”建设,培育和推广了以宜章脐橙、桂东绿茶、汝城辣椒、安仁枳壳等为代表的“湘赣红”区域公用品牌,并引导这些品牌进行标准化生产,扩大品牌销售。同时,加强与粤港澳大湾区对接,积极建设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产品郴州配送中心,鼓励“湘赣红”品牌农产品通过大湾区销售平台进行销售。
革命老区是红色文化的主要承载地,部分革命老区还肩负着维护生态安全的重要使命,对红色和绿色优势资源潜力的挖掘历来是革命老区振兴发展必须高度重视的重要内容。湘赣边区域是湘鄂赣、湘赣革命老区的中心区域,是秋收起义、湘南起义、平江起义的发生地和井冈山精神的诞生地,也是长江流域重要的生态屏障,具有发展红色文化旅游和生态绿色经济的优势资源基础。
根据湖南、江西两省政府关于推进湘赣边区域合作的工作安排及《湘赣边红色旅游合作框架协议》,我市全力搭建湘赣边红色文旅区域合作平台,并加强郴州、赣州、韶关“红三角”旅游联盟在资源共享、客源互送、市场互促方面的深度合作,建立起高效的营销推广合作机制。
同时,坚持整体推介,创响红色旅游品牌。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跨区域城市交流活动,借助粤港澳大湾区旅游推介会、矿博会、农博会、红色旅游博览会、“红三角”旅游推介会等大型商业、旅游、文化领域重要活动,扩大湘赣边红色文旅品牌影响力。在“湘赣边”“红三角”旅游联盟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下,用好郴州“中国优秀自驾游目的地”金字招牌,重点规划“相约湘赣边·重走长征路”为主题的全国第一条红色(长征)自驾游精品线路,积极规划一批红色精品旅游线路。并利用现代科技赋能,加快红色旅游景区5G信息化建设,搭建统一的智慧红色旅游信息化平台,实现广告统一投放宣传、客源资源数据共享等功能,利用互联网技术加大红色文旅宣传推广力度,制作红色文旅电子宣传画册、宣传短片、艺术作品等。
除了努力开发红色文化资源,我市还立足湘赣边丰富的绿色生态资源和良好的跨省合作基础,联合开展水、气、土污染防治等专项行动,尤其是在流域保护治理、污染联防联控等方面加强与赣州、吉安交流合作,推动汝城县和崇义县、桂东县和遂川县签订了《跨界区域生态环境保护联防联控合作框架协议》,协同解决区域性大气污染、水污染等突出环境问题,加强生态环境信息共享及区域环境应急联合执法,全面加强生态环境共保联治,让“湘赣一家亲”在保护绿水青山中焕发出新时代的光芒。
与邻共舞,携手共赢。郴州将坚持新发展理念,主动服务融入国家重大战略,充分发挥湘赣边比较优势、互补优势,推动双边交通设施互联、产业配套互促、旅游市场互拓、标准规则互认、生产要素互补,不断增强湘赣边区域人民获得感和幸福感,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上闯出新路子、彰显新作为。
(本版图片均为资料图)
编辑:谢莉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