攸县

长沙老街故事访古湖湘

发布时间:2023/5/15 16:16:41   

长沙老街故事

——年9月11日在长沙市高级导游技能提升班的讲座

陈先枢

长沙市文旅部门开展“金牌导游进老街”活动,首期确定10条老街,今天我就讲讲这10条老街的历史和现状。

一、潮宗街

潮宗街位于今开福区,西起湘江路,东止黄兴北路(原北正街),是长沙城仅存的4条古麻石街之一,原长米,今存约米,宽9米,为旧时最宽的街道。潮宗街原名朝宗街,因临城门朝宗门而名。朝宗,朝拜祖宗之意。因旧时街口聚居着许多挑河水卖的脚夫,终日街头淌满河水,“朝”遂演化成“潮”。“潮”,今天又有了新的含义,从潮湿变成了新潮。

潮宗街

朝宗门又名草场门,故潮宗街又名草场门正街。明清时是长沙县署和临湘驿站所在地,故潮宗街又名县后街。清嘉庆《长沙县志》载:“自草场门至北门正街,名县后街。”

潮宗街是出朝宗门达湘江河运码头的必经之道,行人往来,车水马龙,是米业、堆栈业的集中之地。尤以米市闻名于世,有永丰、协丰、吉丰、协和、德安、益华、恒丰、太丰、顺丰、义丰、友和等10多家粮栈、米厂。

潮宗街又是人文荟萃之区。清末军机大臣瞿鸿禨宅第位于潮宗街至寿星街口,人称“瞿相府”。年湘雅医学专门学校在这里创办。年湘雅医学专门学校迁走后,其校舍曾为毛泽东等创办的文化书社的社址。年,著名女权领袖唐群英在高升巷创办复陶女子中学。年又有真耶稣教会堂在这里落户,方型麻石柱支撑着高大的教堂,体现了民国时期长沙的建筑风格,今为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真耶稣教会堂

潮宗街中部一小巷,名梓园,原为刘权之公馆的后花园,今保留有一处民国旅馆及戏台。大门内深藏一个约平方米的院子,院南耸立一座由4个木柱支撑起的歇山式台顶、飞檐翘角的戏台。梓园再往西拐一个弯是九如里,因旧有9户体面人家居此巷而得名。两厢公馆多建于民国初期,用一色的机制红砖砌成,石库门,屋顶盖琉璃筒瓦,内部保持天井回廊结构,阳台、甬道、歇亭、花园等一应俱全。梓园民国旅馆及九如里公馆群均为长沙市文物保护单位。

梓园民国旅馆旧址

年,潮宗街连同周围的梓园、九如里、群胜里、连升街、楠木厅、永清巷、三贵街等街巷规划为长沙市第二处历史文化街区。街区内著名历史遗址还有时务学堂故址、韩国临时政府活动旧址等。

二、西园北里

西园北里南起西园,北至湘春路。西园相传以晚唐相国裴休在此建西楼而得名,明邹统鲁《长沙郡中西楼》诗云:

览胜凭高岭,乘危俯大川。

泉声悬夜雨,石气散朝烟。

好日游人屐,长风估客船。

故人诗句满,流水应朱弦。

西园北里

西园原有清末民初明德学堂董事龙祓瑞兄弟的宅第,系其父、清刑部右侍郎龙湛霖之遗产,也以西园命名。龙湛霖之侄龙璋(—),清长沙府攸县人。清光绪举人。先后任如皋、上元、泰兴、江宁等知县,致力兴学育才,曾创办如皋新式小学堂、旅宁中学堂等,对湖南明德、经正学堂亦多所资助,为两校之董事。年以母丧弃官归里,致力教育,兴办实业。先后参与创办瓷业、铁路、南云商业诸学堂,开济、利济轮船公司,并组织商船公会、农会等。辛亥革命后任湖南交通司司长,旋为西路巡按使,前往常德和湘西各属招抚。

龙璋公馆“西园”旧影

龙璋后人龙毓琬(龙绂瑞之女)撰文追忆西园风景说:“西园给人总的印象是宏敞气派。它共有四道厚木的大门。第一、二道门之间,有个很长的甬道,甬道边有水塘、花树。第二、三道门之间有一小甬道,由此进入轿厅。轿厅很大,有八扇楠木屏门,通过屏门到第四道大门、才进入正屋。轿厅两侧有东花厅、西花厅。西花厅前面有个很大的葡萄架,一到夏天,叶子遮天蔽日,绿阴如洗。”

清光绪二十年除夕(年2月15日),黄兴、陈天华、张继、宋教仁等聚会西园,成立革命组织华兴会。年华兴会旧址被湖南省交通勘测设计院征用。

左宗棠祠堂故址

这里旧为公馆集中之区,街两侧基本上都是独院式两层楼建筑,麻石门框,内有天井,保存较好。原左宗棠祠堂、湖南省省长赵恒惕、教育家陈润霖、南北大侠杜心武、无产阶段革命家帅孟奇、篆刻艺术家李立等的公馆先后位于此街。

西园北里历史步道还包括与之相接的泰安里。泰安里两侧为百年名校明德中学和周南中学。周南中学是古代园林“蜕园”的旧址,一代国学大师陈寅恪出生在蜕园。

三、白果园

白果园位于芙蓉区,南起织机街(今人民西路),北止苏家巷。与化龙池隔街相望。小巷弯曲,呈不规则的S型,为长沙市仅存的4条古麻石街之一。古老的麻石路、石库门、清水砖墙、老式公馆,把人们带回清末民初年代。白果园,因这里多栽种白果树(又名银杏)而得名。

白果园

在这条长仅l20米、宽仅3米的小巷里,布满着文物古迹:巷中“八大公沟遗迹”是长沙仅存的古地下排水设施遗迹,见证了长沙城市的变迁,弥足珍贵。白果园33号为《湘江评论》印刷处旧址。《湘江评论》是“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湖南学生刊物中影响最大一种,由毛泽东任主编。《湘江评论》虽只出版5期,但对湖南新文化运动产生了重大影响。

白果园21号为著名爱国民主人士程潜的公馆,年程潜任湖南省政府主席,年8月4日与陈明仁将军一道宣告湖南和平起义,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年,程潜公馆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程潜公馆

民间还流传着美丽的“白果仙女”传说。相传远古年间,七仙女腾云驾雾来到此地,只见水井早已干涸,周边难觅半点绿色。古巷里,老少百姓皆坐地观天,祈望苍天降雨图生。七仙女见此状,禁不住慈悲泪下,于是拔下发夹往地上连戳数下,所戳之处即成一眼眼丰泉,水清见底可照人影。在巷尾街头玉臂一挥,数株白果树拔地而起,枝繁叶茂,清凉可熄烈日之火。百姓欣喜若狂,奔走相告,携老扶幼畅饮琼浆玉液者排成长龙。当老百姓如梦初醒,方知此乃神明相助,要跪谢这位好心的仙女时,她已翩然而去,只在人间留下一路芳踪,在天边留下一抹彩虹。当地老百姓为缅怀这位美丽善良的七仙女,遂将此巷命名为白果园。

苏家巷东与白果园相接。苏家巷是哪一个“苏家”,可从苏家巷通往白果园的另一条小巷——“老泉别径”说起。“老泉”,宋代大文豪苏洵之别号。

苏洵(—),四川眉山人,与其子苏轼、苏辙同属唐宋八大家,世称“三苏”。据载,苏洵不谋仕途,他最大的官只当到文安县主簿。典籍上尚未查到苏洵到过长沙的记载。但他的儿子苏轼是到过长沙的,苏轼每到一地总能与当地民众打成一片。可能是长沙人对苏氏父子太喜欢了,才产生了苏洵也到过长沙的传说。相传苏洵来长沙后择白果园北侧的一条陋巷建起宅第,于是有了苏家巷。他又在宅第后院开一小门,直入狭窄的岔道,去白果园探幽寻趣。日子久了,当地百姓就称这岔道为“老泉别径”。民国时期长沙城地图上还有“老泉别径”之街名。

苏家巷及苏洵雕像

到近代,众多名人或慕“苏老泉”之名,或因苏家巷靠近商业繁华的南正街和坡子街,居家条件得天独厚,纷纷入住苏家巷。如道光间云贵总督贺长龄、道光间两淮盐运使黄冕、同治间湖南巡抚刘崐、湘军水师名将李朝斌、清末民初藏书家版本学家叶德辉等的公馆都曾在苏家巷。

4年,白果园公布为长沙市11条历史街巷之一。

四、化龙池

化龙池位于芙蓉区,旧名玉带街、鳌背街,南起大古道巷,北止织机街(今人民西路),与白果园隔街相望,亦为长沙仅存的4条古麻石街之一。麻石以中间两道呈ll字形直铺,将路面分为3块,麻石的长度比其他几条街的麻石都要长。街道弯曲,呈不规则S形。“玉带”实为古长沙“八大公沟”之一第七公沟的前身,从白果园流经此街。化龙池东侧便是古善化县学宫所在地。

化龙池

善化县学宫原在城南兴仁坊,后多次迁移,明嘉靖四十年()改迁今地。万历九年(),知县冯应鳌在学宫前横开一路,曰“玉带街”,外渠曰“玉带沟”,南北建“兴贤”“育才”二石坊,规制渐备。明万历四十年()善化县知县唐源在学宫屏墙外横开一渠,桥曰“三元”,街曰“鳌背”。学宫的泮池名“化龙池”,取“望子成龙”之意。因街在池西,街道也叫化龙池了。化龙池东侧至今残存一段学宫青砖照墙,长约6米,高约4米,墙基凸出的须弥座较为完整地留存了下来。

化龙池善化县学宫照壁残迹

清代著名书法家何绍基的故居磻石山房位于化龙池。民国政要、曾任福建省主席的刘建绪的公馆也在此街。旧时化龙池为繁华的商业街,有“长沙秦淮河”之称,油鞋、木屐店多集中此地。清张鹏翀诗中的“鼇背街”即“化龙池”街,诗云:

寒霞网集龙湾市,新月人归鼇背街。

漫信古来卑湿地,楼台灯火似秦淮。

化龙池何绍基“磻石山房”故址5年所建何绍基书法碑刻廊

化龙池东侧有条小巷叫“出入是门”。其名语出《孟子·万章》:“夫义,路也;礼,门也。惟君子能由是路,出入是门也。”又有名为东文庙坪的街道,尚存善化县学宫围墻、拱门遗迹,为青砖灌斗墻,墻顶砌有墻檐,长约20米,高约5米,右下部有砖砌拱门痕迹,疑即“出入是门”遗址。此街原通向学宫南门,因学宫西门平时紧闭,出入必走此门。也寓意进入仕途,必出入是门。

清初,学宫毁于兵火,顺治十五年()知县孙国泰重建。以后屡损屡修,最后一次大修在同治三年()。清光绪《善化县志》绘有善化县学宫图,其规制与长沙府学宫如出一辙。年学宫毁于“文夕”大火,仅存康熙二十五年()所立“文武官员至此下马”的石碑。该石碑于年被盗,至今下落不明。

4年,化龙池公布为长沙市11条历史街巷之一。

五、都正街

都正街位于芙蓉区,南起县正街,北至马王街,因清初都司署设此而得名。都司的官制为正四品,管理营军务,或专守一城。都司署设在具有军事防御功能的天心阁下,其守卫城池的职责是很明显的。

清乾隆十一年()都司署移至与都正街相连的马王街。刚上任不久的湖南巡抚杨锡绂遂将原都司衙门空署,改建为城南书院,道光二年()巡抚左辅才将其复迁至妙高峰。

修缮后的都正街

城南书院迁走14年后,即道光十六年()都司署旧址改建为刘猛将军庙,相传祈祷灭蝗非常灵验。光绪元年()至光绪十六年(),刘猛将军庙又作了湘水校经堂的校址。光绪三十二年(),湖南官立第四初等小学堂在刘猛将军庙旧址成立,俞诰庆为总监督;到民国三十八年()年又改为南区第一中心国民学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改为都正街小学,直到21世纪初停办。由此可见,原都司署旧址在多年时间里,先后作为了城南书院、刘猛将军庙、湘水校经堂、湖南官立第四初等小学堂、南区第一中心国民学校(即城南一校)和都正街小学的校址或庙址,得到了最大的利用。

都正街清香留巷

都正街支巷较多,如清香留巷、桃花井巷等。古迹有詹王宫等。詹王宫在街东侧今都正街四条巷内,始建于清咸丰十年()。长沙餐厨业尊詹王为行业保佑神。传说詹王名詹鼠,是隋文帝皇榜招贤入宫的厨师,隋文帝封他为詹王。

复制的桃花井景观

民国时期都正街店铺较多,有马明德堂卤味店、杨松泰香铺、丁道生草药店、汪鸿泰铁铺、游祥生豆腐店等。都正街上还有涵德女子学校、城南一校。涵德女子学校在当时较为著名,年胡文始创于戥子桥,年迁至都正街与开明女校合并,称长沙私立涵德女子学校。街南端还设有禁烟勒戒所,即年成立的湖南省禁烟局,年改为湖南省禁烟委员会,今存界碑。

年,都正街划为长沙历史步道的一段。

六、太平街

太平街位于天心区,南起解放西路,北至五一大道西段。清嘉庆《善化县志》善化县城图上就有了太平街之街名。清末太平街西城墙新开城门一座,名太平门。

这一地段曾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划给某公司作商业开发用地,由于该公司在资金运作上产生困难,迟迟未进行全面的商业开发,使太平街成为长沙少数老街特色保持较好的街道之一,比较完整、真实地反映清末、民国时期的传统风貌和地方特色。从上空俯瞰,隐约可见清末民初长沙城那种民居错杂、街衢纵横的风采。小青瓦、坡屋顶、白瓦脊、封火墙、木门窗,是这一带民居和店铺的共同特色。老式公馆则保留了较为原始的石库门、青砖墙、天井四合院、回楼护栏等传统格局。

太平街

这一地段保存有较多文物古迹、近现代史迹和历史建筑。贾谊故居、长怀井、金线街麻石路、明吉藩府西牌楼旧址、清代鲁班庙遗址、辛亥革命共进会、四正社旧址等都在这一街区内。

贾谊故居

太平街旧为著名的商业街,中国银行长沙分行最初就设在太平门口。清末江苏会馆、江南会馆设于此街。金融机构还有农民银行、万顺祥钱庄等。

街两旁行栈、货号、店铺鳞次栉比,以经销粮食、油盐、颜料、花纱、南货、鱼虾、鞭炮等为主。前国务院总理朱镕基的曾伯祖父朱昌琳,最早就在太平街开设乾益升粮栈,后又转贩盐茶,开设钱庄,投资近代工矿业,成为长沙首富。朱昌琳乐善好施,耗巨资办义学、修义渡,捐巨款修驿路、疏浚新河河道,功授候补道员。乾益升粮栈旧址有幸保存至今。这是一座中西合璧的近代建筑,其立面造型运用了西洋近代建筑手法,而山墙做法又具有明显的长沙地方特征。

乾益升粮栈旧址

今日尚存的老字号旧址,还有号称长沙四大茶馆之一的洞庭春茶馆,以及宜春园戏园、利生盐号、杨隆泰钉子铺、老通义油漆号等。20世纪80年代后,太平街形成“干货、茶叶一条街”,充满着无限商机。

4年,太平街连同两侧的金线街、孚嘉巷、马家巷、太傅里、江宁里、西牌楼等街巷,公布为长沙市历史文化街区。

七、坡子街

坡子街位于天心区,东起黄兴南路,西至沿江路。据清同治《善化县志》载,此街以地势坡度大而名,原有上、下坡子街之分。年将小西门正街、小正码头并入,统称坡子街。

坡子街

坡子街素以商业繁华著称,清同治《长沙县志》载:“北客西陕,其货毡毛之属,南客苏杭,其货绫罗古玩之属,繁华垄断,由南关至臬署前,及上下坡子街为盛。”创立于清顺治六年()的玉和酱园,开设于康熙年间的劳九芝堂药号和重建于乾隆十二年()的火宫殿都位于坡子街。

火宫殿

清代还建有上元会馆、山陕会馆和苏州会馆(位于坡子街与褔胜街拐弯处)。玉和酱园和劳九芝堂药号均为苏州商人所开,他们都是苏州会馆的会董,实力雄厚,故苏州会馆号称“长沙第一会馆”。

苏州会馆拆除前旧影

自清末起,坡子街是金融业、药材业集中的地带,光绪十年()钱业同业组织财神会设于坡子街护国寺财神殿,光绪二十二年()财神庙建成,改称福禄宫,到登记注册的钱庄有40余家。钱庄大户“春茂”“谦和”“裕顺长(伍厚德堂)”“万裕隆”“鸿记”等全集中在坡子街。中央银行长沙分行(医院)、交通银行、大陆银行、聚兴城银行、农工银行、实业银行、金城银行、余太华银楼、西协盛药号、同德泰药号、福芝堂药号、寿芝堂药号、信记永乐药号等也设在此街。

裕顺长钱庄伍厚德堂旧址

坡子街还有与北京“荣宝斋”齐名的“师古斋”书画店,清代书画家粟谷青题《师古斋》联云:

师竹友梅多乐趣;

古书名画发奇香。

从2年起老街改建为现代气息甚浓的长沙民俗小吃一条街。年,坡子街西段连同苏州会馆旧址和鸿记钱庄旧址作为华远集团商业开发用地的一部分被拆除。年,有多年历史的玉和酱园原址亦被拆除。

八、西文庙坪

西文庙坪由长沙府学宫而名。西文庙坪位于天心区,呈“口”字形,东起东学巷,西止学宫门正街,南临修文街,北接上黎家坡。其他几条街皆围绕在西文庙坪四周。此处今存“道冠古今”石坊,花岗石构成,高约10米,宽约6米,为长沙市文物保护单位。文庙坪小学内存石象一对,象高57厘米,亦为长沙府学宫遗物。

西文庙坪入口修文街

北宋治平元年(),潭州知州吴仲复改筑庙学为州学,王安石欣然作《潭州新学》诗以贺,是为长沙府学之始。古代文庙是供奉孔子之所,自唐以后,文庙与官学结合,行“左庙右学”之制,故老百姓习惯把学宫称为文庙。宋代州学多次扩修,规模最大的一次在绍定元年(),由知州、资政阁学士曾孝序主持,曾任荆湖南路安抚使的大理学家真德秀为之作记。

宋末元军屠城,学宫荡毁。元至元十三年(),阿里海牙镇潭州,以西山先生(即真德秀)祠旧址重建,改为天临路学,并碑刻《天临路学先贤祠记》。此碑未见著录,直到绪十二年()陈运溶在明伦堂侧寻得此碑,拓下碑文,后刊刻于《湘城访古录》,才得以传世。明洪武(—)年间,改为长沙府学,增建明伦堂,学宫规模初具。天顺六年(),知府钱澍又建尊经阁(藏书楼)于明伦堂后,大学士李东阳为之作记。明代多年长沙府学未曾中断。明崇祯十六年(),张献忠率大西军攻陷长沙,将学宫付之一炬。

长沙文庙崇圣殿老照片

清顺治四年(),知府张宏猷修缮大殿和斋舍,重建崇圣祠、敬一亭,始复旧观。从康熙至道光间,湖南巡抚赵申乔、陈宏谋、吴荣光等又多次扩修学宫。清代学宫也曾两次荒废,一次是康熙十三年()吴三桂叛军攻占长沙,文庙四周成了马栏;另一次在咸丰二年(),太平军攻城,将学宫的魁星楼作为炮轰目标。史载长沙府学宫最后一次大修在同治五年(),由巡抚李瀚章主持,规模较昔更为宏敞,正殿五进,依次为棂星门、大成殿、御碑亭、崇圣祠和尊经阁,西面为训导署、名宦祠、乡贤祠、射圃等,东面为教授署、明伦堂、文昌阁、屈子祠等,东南角上高耸魁星楼,可俯瞰城墙内。清光绪进士吴獬题长沙府学宫联云:

总要十年功,博览后好专攻,专攻后好博览;

何为百家货,当行中能出色,出色中能当行。

长沙府学宫道冠古今石坊因被卡在民房中而幸存

民国后长沙府学宫被省政府征用,20世纪30年代省政府主席何键还在此举行过大规模祭孔典礼。年,学宫毁于“文夕”大火,仅留下两座石牌坊,今存一座,另一座毁于“文革”。

修复后的道冠古今牌坊

年,西文庙坪及周边地区规划为长沙市历史文史街区巷。

九、妙高峰

妙高峰旧为长沙城南第一名胜,位于天心区书院路东侧湖南第一师范校舍后,海拔仅70米,亦为这一带的地片名。南起第一师范,北至青山祠的一条曲折老街,名为妙高峰巷。明崇祯《长沙府志》云:“妙高峰高耸云表,江流环带,诸山屏列,此城南第一奇观。”清嘉庆进士、两江总督陶澍《长沙竹枝词》云:

妙高山色画屏新,妙高山下水粼粼。

多少游人不知味,出山何似在山真。

妙高峰巷入口

南宋张浚、张栻父子在此创城南书院,建有纳湖、卷云楼等十景,明末荒废,清初善化禀生俞仪《九日集妙高峰》诗曰:

道脉开南楚,朱张仰昔贤。

往来同讲席,沿革又荒烟。

石断苔痕古,碑残绿字悬。

来游重九日,怀古意茫然。

后在城南书院废址上建起了高峰寺,登临者渐多。直到清道光二年(),湘抚左辅将城南书院从天心阁下迁至妙高峰,这里才又是一片弦诵之声。光绪二十九年()废书院,改办城南师范学堂,年改为湖南第一师范,毛泽东曾在此学习五年,毕业后又一度任一师国文教员和附小主事。

第一师范附属小学

年著名教育家方克刚又在妙高峰创妙高峰中学(长沙市十一中的前身),年建南轩图书馆,藏书达1.7万册。

妙高峰北麓青山祠巷东起劳动广场,西至妙高峰下。此地原有青山祠,祭祀福王赵汝愚。今祠不存,留下“青山祠”街名。赵汝愚墓即坐落在此街西端,墓碑上首刻“南宋忠定赵福王墓”,下首刻“南宋庆元二年丙辰安葬,清宣统二年庚戌续修”。赵汝愚墓于年公布为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20世纪六七十年代部分被毁。5年全面修复。

福王墓

赵汝愚(—),宋宗室。字子直,江西余干人。宁宗时为右丞相,爱国忧君,力主抗金,后被权臣韩侂胄诬以谋害社稷,被贬为宁远军节度使。赵赴永州,至衡州时暴卒,遗体运至长沙,停殡于开福寺。赵汝愚墓后迁葬余干。一说余干之墓为衣冠冢。长沙、余干福王二墓,孰为真墓,孰为衣冠冢,至今仍是未解之谜。理宗时追封为福王,谥忠定,祀称“八方王爷”。

年,妙高峰及周边地区规划为长沙市历史文史街区巷。

十、白沙液街(溁湾桥路)

白沙液街是溁湾镇的一部分,原名溁湾桥路,20世纪80年代白沙液酒厂迁此而冠名。溁湾镇古称溁湾市,今属岳麓区望月湖街道。溁湾镇古为集市,东起湘江老码头,过溁湾桥,西至原西湖渔场。《岳麓志》载:“溁湾水出麓山左自之字港来,曲折数十里为溁湾港,可通舟。滨江三里穿孔,道绕溁湾市北以出,将入大江。”溁,旧志中作“瀠”,溁湾即“瀠回的港湾”之意。镇因水名,今包括溁湾路和溁湾桥路(今白沙液街)等街巷。

白沙液街(溁湾桥路)

由于溁湾镇为长沙至贵州古驿道的起始点,又紧邻湘江码头,在湘江未建大桥之前,是长沙城湘江两岸的主要渡口,系湘中地区水陆交通要冲,因此自古为商业繁华之地。清末以后,溁湾镇为长沙河西的商业中心。原长沙汽车西站位于此。

20世纪80年代初溁湾镇汽车西站

老街上商铺林立,枯饼粮行有广大、厚大同昌、益昌、恒春益、仁和、李福昌、童春祥、泰和等;染坊有大昌、齐天锡、王益升、萧景霞、介生昌和恒昌染织厂等;糟坊有五宏兴,公和一、李乾丰等。还有德园、群乐、星同等酒家茶馆和袁仁和百货布疋号、谦善药房以及廖庆祥面馆等商店。

民国元老、有诗坛“打虎将”之称的程潜于年作《偕友游岳麓山过溁湾市》诗,诗中有“名山峙河西,东岸聚都会。长沙南纪雄,北观成砺带”之句。

白沙液街古樟台

溁湾镇的古迹有兴化寺、关圣庙和溁湾桥等。

兴化寺始建于唐景福年间(—)。清康熙《岳麓志》载:“兴化寺在玉屏山下溁湾市孔道旁。”宋《景德传灯录》载,北宋慈明禅师曾住持潭州兴化寺,其曰:“慈明住兴化时,只见兴化家风迎来送去,门连城市,车马骈填,渔唱潇湘,猿啼岳麓,丝竹歌谣时时入耳。”清光绪年间,兴化寺尚在。兴化寺毁于何时,无考。

关圣庙始建于明代,位于溁湾桥西头。民国时出版的《岳麓小志》载“关圣庙在溁湾镇”,说明民国时庙尚在。明长沙籍陕甘总督黄宝撰有《重修溁湾桥关壮缪侯庙碑》。

溁湾桥为明嘉靖元年()吉简王所建,横跨溁湾港水。桥为二孔石拱桥,桥下即溁湾港水,港两岸即是溁湾镇老街。20世纪70年代以后,溁湾港水逐渐淤塞,溁湾桥亦不存。

年溁湾镇南部划为绿地集团商业开发用地,北部的溁湾桥路(今白沙液街)尚存,今已进行“有机更新”改造,成为河西惟一的老街。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jg/4720.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