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攸县 >> 攸县经济 >> 攸县脱贫攻坚路上,我与菜花坪的互动课
少时,因父母南下务工,我成为过留守儿童;而今完成学业了,我怀揣着热爱与理想,选择做一名选调生,继续“留守”在“基层大学”里。秋收皓月、冬晨初雪、春时百花、夏夜凉风,我已在脱贫攻坚课堂上学习10个月,用脚步丈量全镇户贫困户的脱贫攻坚工作。这段学习时光弥足珍贵,汗水与泪水的交织带给我新的思考与收获。
课堂一:“德国叔”带给我的正能量
高和社区的集市上,有位特别的“王老板”,他就是年近古稀的德国叔。
德国叔的小店是经典的“前店后厂”模式:后院里种着一片郁郁葱葱的竹子,门前开着一家小店,店里的支柱便是他的竹编手艺,纯手工簸箕、扁担、扫把等都是“招牌”。
这琳琅满目的货架,与德国叔的坎坷人生形成鲜明对比。德国叔的儿子早年患红斑狼疮不幸离世,儿媳改嫁多年杳无音信,仅留下年幼的孙女陪着二老。正当老两口准备凭借自己的勤劳抚养大孙女、改变窘境时,又一个噩耗降临这个家庭:德国叔被诊断为尿毒症,医院透析2次,每月的医药费近千元。儿子治病欠下的债尚未还清,小孙女还要上学,又摊上这“烧钱”的尿毒症,原本贫寒的家庭更是几近崩溃。
生活的重压下,老两口却愈发坚强。5年前,德国叔为让整个家庭早日走出困境,四处取经后在高和集市上开了这家小店。为减少开支,他拖着虚弱的身子从种植竹子开始做起。为加快进度,赶上好时节,德国叔起早贪黑,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加工竹条是个技术活,由于并发症引起眼睛视力下降,德国叔常感觉力不从心,为保证产品质量,每完成一个“作品”,都叫老伴把把关。
当透析日遇上“赶场日”,德国叔都赶最早一班去县城的车,在集市的“黄金时段”赶回店里,多卖出一根扁担,就能抵一次透析的路费。他的妻子除在镇里的扶贫产业基地务工外,为补贴家用,还承包了村里一片两亩多的鱼塘。老两口每天从早忙到黑,从未跟镇里、村里抱怨过什么,更从未诉一句苦、言一句累。
走访德国叔时,他娴熟地削着竹条,嘴角因费力而微微抿起,双手的伤痕因并发症久未痊愈,额头再挤不下一条皱纹,宽松的衬衫隐隐露出每周透析的留置管。德国叔说了段很平实的话:“谢谢国家出钱给我治病,谢谢国家供我孙女读书,只要我们老两口精神不倒,就一定坚持把孙女抚养大,对得起儿子,对得住国家的帮扶。”
当许多人以进贫困户系统、吃低保“为荣”,等着政府解决住房、生计、遇到的大小困难时,高和社区的德国叔和他的妻子却用自己勤劳的双手,默默改变着自己多舛的命运和贫困的生活。他们的事迹犹如“一股清流”,鼓励更多贫困户不等不靠、自立自强。
课程笔记:
脱贫攻坚的战场,于选调生而言,绝不仅是一种所谓的“单向帮扶”,也是从无数个“德国叔”身上汲取正能量、锻炼坚韧意志的过程。
课堂二:“周书记”用行动教我坚守
镇里的扶贫专干,清一色年轻人,联龙村的扶贫专干周建龙例外,精神矍铄的他已过花甲之年。
周建龙已在村工作45年,无数个日夜,村里的每一个岗位都有他奋斗过的痕迹,和村民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大家都习惯叫他“周书记”。“我从年开始在村里工作,联龙村的村民都是我的家人,我吃点苦没什么,只要能让家人们的日子好起来!”这是周建龙常念叨的。
年,周书记因连日高负荷工作导致冠心病发作,晕倒在扶贫会场上,经数小时抢救才捡回一条命。病情尚未痊愈,扶贫工作省检在即,周书记坐不住了,瞒着家人办了出院手续,回到村里整理各项资料,走家入户,确保问题清零。面对“颐养天年”还是“继续发光发热”的选择时,他义无反顾地选择了后者,继续做一名扶贫专干,奋战在脱贫攻坚一线。
只是这次,周建龙明白,医疗救助、安全饮水、住房保障等帮扶只是保障性的,真正要带领乡亲们走出贫困还是要靠产业发展。他与村支两委、驻村工作队一起创新思路,积极发展村集体经济。当前,联龙村已成立两个集体经济组织:联龙农业发展合作社、形塘农业机械专业合作社,有力促进了村集体经济发展,吸纳贫困户务工、入股,带动贫困人口脱贫致富。
当我问起周书记为什么选择做一名扶贫专干继续坚守在扶贫一线时,他略带严厉地跟我强调:“不是选择不选择,身为老党员,身为村干部,村里有需要,就要顶上去,扶贫尚未胜利,我必须坚守!”
课程笔记:
常言道:“坚持把简单的事情做好就是不简单,坚持把平凡的事情做好就是不平凡。”在基层的每一天,统计表格,收发公文,接待群众,所做的工作并不复杂,但贵在坚守,做好每一件简单平凡的小事。
课堂三:我带乡邻重温孝道
年3月14号,我在成长纪实本上记下了一个带给我苦涩与思考的故事。
这日,镇上开展脱贫攻坚普查工作。当我和村里的王主任走近低保户王老家,一座砖木结构的老房子霎时跳进眼帘:外墙尚未粉刷,早已斑驳,陈旧的木质窗户已有白蚁啃噬的痕迹,玻璃也缺了几块,与周围的小洋房形成鲜明对比。此时职业习惯带来一连串的问号砸向我,“房子安全吗?有没有开裂?有没有漏雨?电线是否老化?有卫生厕所吗?”
这些问题催使我们加快步伐走进去。只见王老佝偻着身子坐在昏暗的旧房子里,见我们来了,赶忙起身,扯下一块旧毛巾,在方才坐着的椅子上使劲擦了几下,叫我们坐。这几十秒间,我仔细环顾四周,发现王老家竟还是泥地面,窗户那块在斜风雨的侵蚀下甚至起了青苔,正常年轻人行走尚容易滑倒,更何况是两位年迈的残疾人?一时间,我内心的着急有点上头,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际,怎能容忍这种问题存在?
这时,一名中年女子穿过堂屋走进来:“哎呀,我公公这房子是该修了,天晴还好,下雨时,这房子里还积水,得拿水盆把水舀出去。”
村里的王主任忙拉我到一旁告诉我:“这是王老的大儿媳妇,就住隔壁;村里也劝过几次让老人过去住或是修缮房屋,没起到什么作用。”
王主任话音未落,我早已怒火中烧,子女就住隔壁的新房子里,现在竟还“先告状”?我强压着怒火质问道:“老房子潮湿,老年人住着对身体不好,怎么不让两老去隔壁住着?”
“哎,我儿子、儿媳、孙子孙女都在家住着,家里没那么多间房。”她理所当然地回答道。
“阿姨,晚辈们都在家,咋不带老人一起热闹热闹?在儿子孙子面前,也要树立孝老爱亲的榜样呢;万一儿子孙子有样学样怎么办?”急性子的我也不知道哪里来的勇气,脱口而出。
这位阿姨一时哑口无言,羞红了脸,只得悻悻地应着:“好咯,我也晓得嘞。”便转身匆匆离开。
王主任意味深长地对我笑了笑,这一笑让我有点没底:我是不是以小犯长了?是不是不礼貌?是不是多管闲事?会不会影响群众满意度?
惴惴不安地回到政府,跟中胜书记提起我的焦虑,他拍拍我的肩膀:“丽娜,做乡镇工作,不要怕,放心去干,我们的工作就是改善困难群众的生活。”
时隔半个月,脱贫攻坚普查“回头看”工作如火如荼地展开。再次来到王老家,这回可是“大变样”,他家换上了锃亮的新玻璃,地面刚用水泥粉刷过,屋里也亮堂许多,老两口笑容满面地坐在屋前唠嗑。一股自豪涌上心头,原来,我的“顶撞”是如此地有意义。
课程笔记:
初出茅庐的我们,工作经历不足,基层经验为零,处理问题时,常会畏手畏脚。既然乡村是个容错率高的平台,那就不要害怕犯错,撸起袖子大胆干。
基层的互动课堂里,我既是学生,导师们带给我无尽正能量,指引我坚守,更赋予我舞台;我也是老师,带给乡村新的生机与活力。未来很长,我与基层慢慢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