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攸县 >> 攸县经济 >> 卢德铭有何才能22岁为掩护战友牺牲,毛泽
在我党早期,有不少英勇牺牲的高级军事指挥人才,他们过早地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献出了生命,以至于没能在历史上留下更精彩的华章。
这是命运的不公,也是党和人民的巨大损失。
在这些早期不幸陨落的将星当中,和毛主席一起领导了秋收起义的总指挥卢德铭同志,就是这样一位令人叹惋的英雄。
年,卢德铭生于清朝四川宜宾双石乡的一个富裕家庭。父亲在当地是个满腹经纶的读书人,优渥的家庭条件和书香浸染的生活环境,让卢德铭自小就打下了扎实的文化基础。
从卢德铭的字号中(字邦鼎,号又新),就能看出他的父亲对他未来的期望,希望儿子将来成为国家栋梁,革故鼎新的人中英杰。
后来的卢德铭,在时局变化的关键时刻,确实用生命为国家兴亡做出了郑重地选择。
年,卢德铭进入高等小学,三年后以极其优异的成绩考入了成都公学。在此期间,中国共产党宣告成立,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运动也如火如荼地进行着。还在上学的卢德铭,很快接触到了这些新思想新主张。
本来按照父亲的嘱托,他应该学习技术,以技术强国,将来回乡利用家产办个实业,搞实业救国。
然而目睹了民国初年之乱象纷纭,卢德铭很快就看明白了:“中国要图强,须得驱逐列强、打倒军阀!要实现这两个目的,唯有靠枪!”
年,卢德铭收拾背囊,从四川沿江而下,到达上海以后,再乘坐轮渡去往香港,最后转道抵达广州。如此长途跋涉多次辗转,就因为他得知了一个消息——黄埔军校招生了!
这一次的南下举动,其实是费了不少口舌,才从自己的严父那里争取来的。自己的父亲虽然是个晚清文人,但是还算开明。
不过他觉得各地兵荒马乱,四川境内还算平静。儿子学成归来,凭借家中的资产,搞一点实业,也是利国利民的。
得知卢德铭想要南下报考军校,以后从军,这让卢父大为肝火!可是卢德铭意志坚决,父亲不理解,那就耐心说服。于是经过几个昼夜的漫谈,卢父似乎被儿子彻底说服了。他不但支持儿子南下求学,甚至自己也觉得,年轻真好。儿子的话语打动了自己,七尺男儿的热血澎湃似乎也苏醒了。
得到了父亲的支持,卢德铭带着盘缠出发了。然而卢德铭心急如焚地到了学校才知道,自己来晚了。
他在路上耽搁了太久的日子,以至于等他到校时,当期的招生考试已经结束了。就在卢德铭有些沮丧的时候,同盟会的元老李筱亭慧眼识珠,发现了这个素质突出的进步青年。
他帮助卢德铭把自荐信交到了孙中山手中,就这样,卢德铭不但如愿以偿见到了革命领袖孙文先生,而且光荣地由孙中山亲自面试。
卢德铭拿来试卷,当场作答,不但文采飞扬,而且对于军国大事见解独到。孙中山看了他的卷子赞不绝口,感慨道:“中国有这样的青年,革命何愁不成功!”
最终结果自然在预料之中了,孙中山对这个青年非常满意,特批让他补录成为黄埔军校第二期学员。得知卢德铭的长途跋涉之举,他很受感动:“革命胜利,需要无数的青年前赴后继!大家要以卢德铭为楷模!”
在校内,卢德铭认识了更多信仰马克思主义的共产党人,不久经人介绍,加入了共产党。
年2月,时值广州商团叛乱和陈炯明叛乱,广州政府决定以黄埔军校的学生军为主干力量,派出部队进行东征,卢德铭参加了此次东征,亲临战场的他还是侦查队长,足可见军事素质何等水平。
早在卢德铭还是学员的时候,就深受校长蒋介石和总教官何应钦的赏识。何应钦更是不利溢美之词:“这个卢德铭,能文能武,以后必定是个将才!”
卢德铭
卢德铭也挺尊敬这二位的,但这二位并不知道,他们再一次错爱了——总有学生铁了心跟着共产党,任凭校长如何拉拢,卢德铭又是一个这样的学生。
第一次亲身参战以后,卢德铭抵达海丰,负责操练新组织起来的农民自卫军。当年6月,卢德铭修满学业,从黄埔军校结业。因为成绩优异,军政素质突出,卢德铭留校任职。11月调任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第十二师第三十四团,成为驻防高要县一个连队的连长。
年6月,国民革命军挥师北伐,卢德铭所在的部队被改编成为独立团,这就是后来赫赫有名的叶挺独立团。卢德铭在这支精锐的拳头部队当中,依旧出任连长。
叶挺独立团的战绩不需要笔者多费笔墨,大家对此都是如数家珍的。什么血战攸县、攻克醴陵、平江战役等等,这个独立团最为开路先锋,北伐的突击力量,大小恶战无数,卢德铭都有幸参加了。
就拿汀泗桥战役来说吧,这一场战斗异常惨烈,九死一生的卢德铭战后给家里写信,也不无哀痛地回忆了自己的营长曹渊。
“这一仗,孩儿所部消灭了很多敌人。我部伤亡也很大,最难受的是我们的营长曹渊中弹牺牲了。他身受重伤的时候,我将他扶起来。他用用尽最后的力气,说德铭同志,我已无救,你带同志们冲啊!”
后来因为部队伤亡严重,卢德铭的表现突出,最终成为了叶挺独立团第二营的营长。攻占了武昌城以后,国民革命开始组建武汉国民政府的警卫团,张发奎任命卢德铭作为这支警卫团的团长,辛焕文任团政治指导员。
卢德铭利用自己担任团长的便利,将许多思想进步的能力突出的共产党员安排进警卫团,增加了我党对这支部队的影响力。
后来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以后,我党决心武装反抗国民党右派的大肆屠戮。南昌起义的消息传来,卢德铭和辛焕文就紧急率领警卫团赶赴江西南昌,意图壮大起义军的力量。
得益于之前的工作,卢德铭等人顺利带走了警卫团四个营中的两个营,还把在警卫团附近训练的另一支部队的新兵营也给带着走了。其中原警卫团的三营改编为一营,余洒度担任营长,二营不变,新兵营改编为三营。
就在卢德铭等人准备率领部队找寻渡船的时候,得知了老领导张发奎在前头堵截的消息。为了防止自己带着部队在九江一上岸就被张发奎缴械,卢德铭和辛焕文商议之后,放弃了走水路,而选择了行军速度更慢的陆路。
在赶往南昌的路上,卢德铭他们遇上了另一支部队——余贲民同志指挥的一千多人的平江农民军。他们也是要赶赴南昌参加起义的,两支队伍汇合以后,却得知了南昌起义部队战事失利,已经放弃南昌继续南下的消息。
卢德铭等人只好率部追赶,在奉新一带,湖南省委派人送来书信,要求卢德铭和辛焕文以及参谋长韩浚离队单独追赶南昌起义的部队,而他们麾下的警卫团交给余洒度指挥,和余贲民的农军一起开进到湘赣交界待命。
卢德铭三人只能奉命,悄悄回到武汉准备继续走水路,遇见了向警予,三人这才得知了党的最新计划——发动秋收起义,于是又转头赶回老部队。
这样一折腾,横生变数。在返回部队的路上,三人遭到了敌人的追捕,卢德铭化险为夷,但辛焕文却牺牲了,韩浚被捕以后不久,因为抵不住威逼利诱,选择了投靠蒋介石。
话分两头,就在卢德铭还在风餐露宿往湘赣边界赶路的时候,余洒度和余贲民兵合一处,直接干趴了盘踞在永修县城的一股溃兵,随后联系了黄埔第四期的苏俊先。苏俊先此时麾下也有一支部队,是他在浏阳一带招募的农民军。
为了防止部队被敌人攻击,余洒度他们急需给自己的部队换个马甲。找棵大树好乘凉,当时江西省的主席朱培德,把他们给收编了。新成立的部队有了新马甲,叫做“江西省防军暂编第一师”,余洒度担任师长,余贲民为副。
在这支部队当中,也是将星璀璨,后来我军著名的将领涌现了出了很多。比如伍中豪和张子清,又比如陈伯钧和邓萍。不久之后,罗荣桓带着他们组织的崇阳农军赶来,被改编为该师的师部特务连。
在秋收起义的前夕,卢德铭赶回来了!卢德铭抵达部队的驻地修水时,整个队伍都沸腾了!同志们的精神为之一振,革命热情高涨。他们连夜赶制出了数百面红旗和大量的臂章,准备迎接秋收起义的到来。
起义前夕须得精心谋划,周密部署。在张家湾召开的军事会议上,起义军领袖们确定了起义之后的军事行动和部队编制以及行动路线问题。
起义军主力由目前手头掌握的江西省防军暂编第1师为基础,把他改编为中国工农革命军第1军第1师,卢德铭的种子部队警卫团,作为第一团,余洒度作为部队的师长,毛泽东为前敌委员会的书记,卢德铭担任秋收起义的总指挥。
谋划已毕,年9月9日,我党我军历史上分量极重的秋收起义终于发动了。
卢德铭率领第一团(原警卫团),从修水县城西门开出,在渣津一带驻军扎营。次日,顺利攻下了朱溪水厂,随后进展神速,攻下了平江的龙门厂。这一天恰逢中秋,部队在初战告捷的喜悦中一边赏月一边行军。
可是到了11日,情况就开始发生了不利的变化。当卢德铭带着第一团攻打长寿街的时候,突然遭到了敌人增援部队的伏击,此时混入起义军的邱国轩部队悍然叛变,也向第一团发起攻击。当腹背受敌的第一团激战几个小时后终于突围成功时,已经有数百个优秀的革命战士血洒战场了。
14日的时候,毛泽东在浏阳召集第三团干部开会,决定终止继续攻打长沙的计划,通知秋收起义的部队三个团,一起朝文家市汇合,谋划下一步行动。
卢德铭在行军途中就得到了毛泽东的指示,于是立即召来第一团的干部通知会议精神。可是余洒度却坚持要攻打长沙,他不肯撤到文家市。
卢德铭权衡了一下,认为毛泽东代表的是中央,自己虽然是总指挥,但是也要坚决服从前敌委员会的领导,必须坚决执行毛委员的命令。除了卢德铭听从指挥的品格使然,他本能的军事嗅觉他使得他看出了继续攻打长沙城,起义军危矣!
纵然余洒度一百个不乐意,还是少数服从多数,部队听从卢德铭的意见,赶往文家市和毛泽东他们会合。
19日,起义军各方力量都抵达了文家市。当天晚上,毛泽东就在附近学校找了一间教室,主持召开了前敌委员会的重要会议。毛泽东铺展开一张湖南的地图,他指着地图说:
“这里是罗霄山脉的中段,像一个眉毛一样,很适合当做我们的落脚点,可以发展为根据地。革命必须要有根据地,就好比人必须要有屁股。没有屁股,就没办法坐下来,无处坐下休息,一直行走,就不会持久。当我们走酸了,站得软了,最终就会倒下去,革命就会失败。”
“但是!如果我们有了一块根据地,就能随时休整,恢复气力,不断补充我们队伍的力量,这样革命扩大发展,才能走向胜利。”
毛泽东的一番高论,确实是在场的诸位干部闻所未闻的。余洒度对此坚持反对,他主张不能因为短暂的失利,就认为长沙城打不下来!他不认为带着部队躲在山里能有前途,他觉得占据长沙城,才能取得革命胜利。
这一次的会议上,我们可以看出,毛泽东已经酝酿出了未来开辟革命根据地的计划,这些讲话也可以视作“农村包围城市”战略思想的雏形。
然而这样后来证明行之有效的策略,在当时却遭到了不少人的抵制。在反对者看来,毛泽东的这番做法,也不是很陌生,他们唯一可以联想到的就是占山为王的土匪。毕竟没有过成功的先例,历史上哪有山里的土匪能成气候的?即便是梁山好汉风生水起,最后不也宣告失败,乖乖下山了吗?
余洒度单纯地认为,只要拿下长沙城,秋收起义就取得了胜利。卢德铭听取了毛泽东的意见和余洒度的反对意见后,坚决站在了毛泽东一边。卢德铭说:
“毛委员的意见,我坚决赞成。这个决策很英明,目下我们处在生死存亡的边缘,敌人组织了大军来攻打我们,我们如果再去打长沙,很可能全军覆没。朝毛委员说的山区进军,可以避其锋芒,保存我们的实力。有的同志经不起失败,也不能接受撤退,这其实是不明智的。战略性的撤退,是有光明前途的!只有扭转目前的危险局面,我们才能壮大革命力量!”
说完,卢德铭高高举起右手,表示支持毛泽东的主张。由于卢德铭是总指挥,而且在部队中威信极高,一番话说得不少同志心坎去了,在他举手表决以后,大部分同志都举手支持毛泽东。
最终,毛泽东的正确意见,成为了这次会议的决定,也为革命队伍今后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可以说,如果在分歧很大的关键时刻,没有卢德铭站出来旗帜鲜明地支持毛泽东,或许中国革命的历史,就将改写。
队伍的方向越发明晰,但卢德铭的生命却进入了倒计时。
年9月23日清晨,队伍朝着山区进发。毛泽东率领前卫开路,卢德铭和余洒度在中间,苏先俊带着第三团殿后。
在山口岩一带,当余洒度和卢德铭也通过后,突然听闻身后枪声大作。原来军阀朱培德的一个团和当地的一个保安团发现了起义军的踪迹,从萍乡赶来追击。
他们很快就与苏先俊的第三团交火,苏先俊的第三团,战士们的军事素质远不如卢德铭的老部队第一团,仓促接敌以后阵脚大乱。苏先俊无法掌握自己的部队,又在混乱中误把敌人当成了自己的部队,指挥部署出现重大失误。
为了接应后卫部队快速突围,也为了保证毛泽东的安全,卢德铭亲自带着一个连的兵力,返回支援苏先俊。
一番激战以后,部队总算突围,可是卢德铭的胸膛却被敌军子弹贯穿。战士们且战且退,重伤倒地牺牲的战友都无法带走。
剧照
身处前军的毛泽东,听闻了卢德铭不幸牺牲的噩耗,气得捶胸顿足。他顾不上脚上的伤,气愤难平地在屋里踱步,很少大发雷霆的他,对着沉默不语的苏先俊怒斥道:
“你还我卢德铭!给我三个师也不换!你还我总指挥!”
卢德铭牺牲的时候,年仅22岁,后来部队上了井冈山,却再也没有找到卢德铭的遗体。
直到年,当地人民政府才确认了,当年卢德铭率部激战牺牲后,满地的红军战士遗体无人收敛。大部分红军战士的遗体,是附近村民掩埋的。而卢德铭的遗体,由一位叫周仁榜的村民,悄悄掩埋在自家后院的茶树下。
卢德铭在毛泽东心中的地位是非常厚重的,他是毛泽东革命初期肝胆相照的战友,也是红军初期最为璀璨的一颗将星。倘若卢德铭活着上了井冈山,至少他也会是朱老总一样级别的人物,建国后评定军衔,元帅是没跑的,当然这也只是假设。
将星虽耀眼,终是颗流星划过。呜呼!德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