攸县

湖南人和湘菜,是怎样征服深圳的

发布时间:2022/10/2 18:54:24   
北京白癜风到哪里治 https://myyk.familydoctor.com.cn/2831/newslist_3_186.html

毕业的那一年,没有买到长沙去深圳的高铁票,我乘上南下的火车,硬座,一车厢的年轻人。这是我第一次在还没有达到这个城市之前,感受到了它的魅力。

来到深圳之后,我逐渐发现这里有许多的“老乡”,偶尔一句乡音、一个地名、一道外卖就泄露了我们未表明的身份。而且“湖南人很多”“处处是湘菜馆”似乎已经成了许多深圳人的共识。

据统计,深圳湖南人的数量已达万之巨。至于原因,常常被简单地归结为:离得近。

这样的说法似乎有些过于浅薄。翻查资料后,我发现,湖南人和湘菜的“征服深圳”之路,是偶然也是必然,占尽了天时地利人和。

故事,还得从80年代说起。

地利

坐着绿皮火车来深圳

广东的邻居有四:广西、湖南、江西、福建。可为何湖南一枝独秀,甚至拿下了“湖南省深圳市”的名号(戏称)呢?

广东有句俗话:走得快,好世界。湖南人就赢在了这个“快”字上。

80年代,中国还是自行车的天下,摩托车在后期也才逐渐兴起。省份之间有客车,却是班次少、人多、路难走。有些地方的路甚至还是土路,如果遇上天气不好路太烂,全都要下去推车。

当广西人、江西人、福建人开着摩托、爬上客车,一路风尘仆仆之时,湖南人则洗完澡,收拾东西,挤上了火车,一路向南。

没错,京广铁路,经湖北湖南一路南下广州,是当时最快捷的出行方式。

年,深圳罗湖火车站

虽然不能直达,但显然已经赢在了起跑线上。

湖南人就是凭借着这一交通优势,接连不断地奔向了深圳。如今,湖南到深圳高铁只需要两个多小时,每日50多趟列车往返于深圳和长沙,除了广东本地的几地之外,这依旧是深圳往来最为频繁的路线。

湖南人的到来,也为湘菜的“星火燎原”埋下了伏笔。

年,深圳少有旅店,连个像样的招待所或者宾馆都没有,来深圳的人没有地方住,有人仿照香港盖起了宾馆,取名芙蓉。盖宾馆的人手不足,便从湖南调来了人手。

为了解决他们的伙食问题,当时的湖南省人民政府驻深办事处在附近盖起了一座多平方米的平房,工商登记店名叫"芙蓉餐厅"。

年,芙蓉餐厅via鹏程湘菜

这是深圳的第一家湘菜馆,筹建阳光酒店时一度关门,牌照却保留了下来,后期重新开业,它现在还在友谊路阳光酒店的旁边,名字叫做“小芙蓉”。

芙蓉宾馆建起来之后,开设了深圳的第二家湘菜馆,它现在也还在深圳,名字叫做“芙蓉大酒楼”,一度被誉为深圳“湘菜黄埔军校”。

天时

湖南人的南下机缘

80年代末,深圳迎来了百万移民潮。

由于人口剧增,深圳粮食储存不足,在那个还在用粮票的年代,不少人来到深圳后因为买不到吃的,生活不下去而返乡。

有言道:“湖广熟,天下足。”湖广是明朝关于湖北湖南两地的统称,直到今天,两湖依旧是中国重要的粮食产地之一。

湖南盛产稻米,粮食充足。但是当时国家政策是统销统购,而且管理非常严格,深圳只能偷偷连线湖南。

深圳说:价格可以高一点,但质量一定要好。

湖南人表示:搞!

于是就有人试着从农村升价收粮,运到深圳赚了钱,以人带户,以户带村,不少人就渐渐开始做起了生意来。也许当时的人们见到面的第一句不是“吃了没?”而是“去深圳了没?”

深圳的人要吃饭,湖南人想赚钱,这个供求关系成立就促使了大量的湖南人南下经商。信息的传播一来二去,越来越多的湖南人来到深圳。

南下的第二个机缘是:来自深圳的招聘。

深圳媒体每写到湖南人,就一定会提到一个广为人知的群体——攸县的哥。但实际上,成就这个江湖传说的,却是一个湘妹子。

年,一个叫谢吴艳的攸县姑娘来到深圳,当时深圳公交客运公司在攸县招聘的劳务工,她就跟着一起南下来找工作。到深圳的第九天,工作还没有着落,有些女孩回去了,谢吴艳却坚持了下来,终于找到了一个银行职员的工作。

机缘巧合下她得知在深圳开的士每个月能赚一万多元,而当时她的工资只有元。谢吴艳“怂恿”同乡“黑皮”去承包了一辆的士,就是这辆的士翻开了攸县的哥在深圳历史的第一页。

她促成了第一辆攸县的士的诞生,并承包了深圳的第二辆攸县的士。此后谢吴艳前后为攸县老乡承租了上百个的士车牌,攸县“闯海者”陆续来到深圳,“占领”了深圳的的士市场。

早期深圳出租车

至今,据不完全统计,在石厦,在皇岗,在大望,在民乐……攸县人前前后后的群居总人数,累计超过20万人。

攸县的哥的到来,不仅仅是湖南人的进击,他们还带了攸县大碗菜、攸县米粉,以及更加蓬勃发展的湘菜市场。

20世纪90年代初期,凯利小餐厅、湘苑酒楼等湘菜馆在友谊路集体扎根,成为了最初的“湘菜一条街”。

如今深圳的湘菜馆已是遍地开花:湘味厨房、望湘园、费大厨、文和友、湘鄂情、小辣椒.......深圳的街头已经飘满了湘菜的味道。

人和

湖南人的理想:做出个样子来

大家都知道有句老话是这么说湖南人的:“恰得苦、耐得烦、不怕死、霸得蛮”。

其实我小的时候几乎没有听过这句话,也很少有人把它挂在嘴边,反而是离开湖南之后听得多了,竟渐渐生出了几分自豪的感觉,也开始用这些话来激励自己。

我第一次意识到这四个短句的力量是在一部名叫《我的团长我的团》的电视剧中,里面有一个圆脸爱笑的小个子,名叫不辣,来自湖南。

《我的团长我的团》剧照

不辣和一群在战斗中屡次失败的败兵残将窝在云南一个叫禅达的小镇,他们被称为炮灰团。得知即将入伍远征,他用几近自残的方式换回了自己的配枪,这是想去打仗的他作为一个真正的士兵,而不是一个炮灰团员,所绝对不能丢下的东西。

当不辣顶着流血的鼻子回来,笑着跟战友讲述这个故事的时候,他们都安静望着他,没有一个人能笑出来。最后这一群炮灰团打下了最优良的部队也拿不下的“南天门”,活下来的仅有两个人,包括不辣。

这样的精神如果真要深究根底,有着许多的成因。湖南崎岖的地势环境、远行而来的中原移民、前人的精神延续等等。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也就不免会耳濡目染,不一定会有多成功,但至少能够成长为一个坚强的人。

“把这种精神用对地方,它能使人快速的融入环境,然后发展。我们如果有这种精神,希望在深圳做出个样子来,那么我们就会成功”。方柱说,他来自湖南湘潭,来深圳已有18年,现在是一家人力资源公司的老板。

另一边,湘菜似乎在深圳也已经做出了个样子。

时至今日,湘菜在深圳的门店数量已达余家,占深圳餐饮单位总量的12%左右,是深圳门店最多的菜系。

不少湘菜知名品牌,更是诞生在深圳,名扬在外。

最初的20世纪80年代,来深的湖南人都抱着一腔孤勇,如今其中的很多人也已经实现了当时的抱负,在深圳拥有着稳定的生活。但更多的人,依旧徘徊在深圳与湖南之间。

与先行者不同的是,现在来深圳的年轻人已经有着完全不一样的思考。

我有个朋友已经在长沙付了首付,但毕业之后还是来到了深圳,他说:“之前一直待在长沙,希望能够来深圳锤炼自己,见识一些没有见过的东西。”作为程序员的他,希望来深圳学到更多。

除了赚钱之外,他们也愿意把在深圳的生活当成一场青春的体验,如果能够留在深圳当然很好,毕竟这边有更宜居的环境。但如果留不下来,回去也未尝不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当然,即使最终要回去,他们依然想“做出个样子”,这是很多湖南人心中不变的信念。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tp/1871.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