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攸县 >> 攸县新闻 >> 记攸县法院驻巷口山村第一书记谭爱民二三事
农历三月,太阳高照,风和日暖,“嘎”的一声,一辆白色的面包车停在巷口山村刘家坪组贫困户戴中华家门口。从车上走下一位身材魁梧中年汉子,只见他穿着短袖汗衫,浑身流着汗水,走到大门口,喊道:“老戴,送鸭苗来了!”老戴闻声打开门,牵着他的手连声说:“老谭啊,你真是个好人。天这么热,总想着我们,真辛苦!”戴中华口中的老谭,就是攸县人民法院监察室干部、驻巷口山村第一书记谭爱民。
老谭今年已经56岁了,一直在法院工作。年起,受组织派遣,先后在黄丰桥镇富头村、网岭镇龙蟠洲村、网岭镇巷口山村从事驻村帮扶工作,担任驻村第一书记。三年来,他深感扶贫工作责任重大,自觉地在农村基层锤炼自己,始终将群众放在心上,视群众如亲人,哪里有困难,他就出现在哪里,哪里需要他,他就第一个到场,将激情和热血挥洒在脱贫攻坚路上,无怨无悔。他工作成绩突出,接连三年被评为院“先进工作者”,年出席过市中院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
忘我工作精准服务
个子高大的老谭,看上去身体壮实,其实他身体亚健康,在长期的工作劳累中,透支健康,除了高血压、高尿酸、高血脂、高血糖“四高”外,身体还有很多其他问题,为此,他只得长期服药,每个星期一早上从县城下乡,都要带上一大袋药品,每天在村里边服药边工作。许多时候,药品产生副作用,身体出现不适,躺一会待有所好转,又一骨碌起来,开车走村串户,排查摸清贫困户底子,力求掌握每户致贫的原因,贫困的程度,逐户制订脱贫的攻坚计划。
那一年,在富头村胡旭林家,了解到胡旭林患肠癌,妻子残疾,夫妻俩都不能从事体力劳动,小孩在中学上学,家庭经济拮据。当即他在本子上记下来,哪知写着写着,身体顿感不适,发生了呕吐,脸色苍白,这时药品没带在身边。他自己也失去了主意,只得一味忍受痛苦的煎熬。胡旭林见此情形,马上打电话告诉村主任。
村主任闻讯旋即开车,带上村医务室的医师赶到胡旭林家,给老谭吊针,以缓解其病情。村主任心疼地说:“老谭,你回城里休息几天吧,这里的工作有我们。”“不,我不能走,不要紧的,可能是受了寒,病马上会好的。”真的,几瓶药吊完了,老谭的病也好了。老谭站起来拍着一直守在他身边的村主任的肩膀说:“你看,我不是好了吗!我这身体不能娇着,工作还是要照样干。”就在这一天,老谭又走访了坳上组两户特困人家,一直忙到傍晚才回到村部。过了两天,老谭回到法院向相关领导汇报工作,不提自己带病的工作情况,只是争取帮扶资金,一次性拨付给胡旭林家元,解除了胡旭林的燃眉之急。
年6月,老谭走访龙蟠洲村旷家场旷武林家。旷武林由于身体原因,未娶老婆,是个单身汉,患支气管哮喘病,心肺病。因家庭贫困,旷武林家连电视机都没有。老谭记在心里,回家跟妻子商量。第二天趁回城的机会,到医院买了好几盒药品,将家闲置的一台42英寸的液晶电视机,专程送到旷武林家。
三年来,为活跃老百姓的业余生活,方便大家夜晚出行,老谭带领驻村工作队积极筹措资金,先后在三个村创办健身休闲广场四处,安装路灯盏,完成道路硬化12公里。今年疫情期间,老谭始终把人民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今年正月初二日,他就从县城赶到龙蟠洲村,大力宣传防疫措施,劝导村民勤洗手,不扎堆,与村支两委协同作战,取得了疫情期间龙蟠洲村零感染的好战绩。
抗洪抢险冲锋在前
年7月8日晚上,电闪雷鸣,暴雨倾盆,狂风劲刮。老谭睡在龙蟠洲村村部楼上,辗转反侧,睡不着。他爬起来,走到窗前,只见窗外风借雨势,雨助风威,漆黑一片。突然电光一闪,他猛然发现村部像一座孤岛,洪水包围了四周。他想到住在江岸边的村民,不知是否有险情。于是他拿着手电筒,电话联系叫醒村干部,一同摸索着在洪水中行走。这时,淹没了道路的洪水,有大腿深。大雨淋湿了衣服,他不管,道路找不到,他不顾,他一个心思考虑村民的安危。他和村干部踏实了一步,移一步,踩虚了一脚,收回来,由于小心谨慎,好几次都是有惊无险,终于花了近两个小时时间,将住房有险情的村民撤出现场。这一晚,他们忙到深夜12点钟。
天亮了,雨停了。老谭与村干部,一路巡查,发现江堤冲垮了好几处,农田里庄稼都被泥沙淹没。他一边打电话给村支书,他们组织人员到全村逐户察看灾情,一边及时向帅团结院长报告龙蟠洲村的灾情。帅团结院长在当天上午召开全院干部职工大会,组织了一支14人的青年突击队,自己带队,驱车45公里,来到龙蟠洲村。他们连中餐都顾不上吃,便从车上拿出自带的劳动工具,投入到修江堤、整水渠、护道路的战斗之中。老谭扎起裤管,挑着沉重的泥土,投身于突击队的战斗,帅团结院长劝他说:“你年纪大了,身体又有病,让年轻人多做点重活吧!”老谭边干活边说:“我是驻村干部,不带头,不吃苦,对不住入党的初心,对不住龙蟠洲村的老百姓。”
法院的青年抢险突击队成员在龙蟠洲村,完成了抢收任务后,才撤出龙蟠洲回法院上班。离开时,村支书流着感动的泪水,拉着帅院长的手一个劲地说:“感谢你们!”并连声说:“这次老谭立了第一功。”
坚守岗位心系群众
三年来,老谭严格驻村扶贫,遵守上级规定,带上生活用品,每周住四晚,每月不少于20天,有一次,因为生病住了四天院,后来他也用节假日补上了。
长期住在村里,人家找他很方便。巷口山村庙背冲贫困户侯冬洋、朱跃文房子年久失修,楼顶漏水,经常淋湿了被子衣柜。庙背冲组组长找到老谭汇报情况,老谭一听,立刻开车到镇上买来三桶混合防渗剂,戴着草帽,与组长一起,爬上朱跃文家的房顶,进行防渗工作。这时气温38度,楼顶水泥楼面滚烫,穿着凉鞋还是热气烫脚,弯下腰涂防渗剂,额前汗水直淌,流进眼晴很不好受,老谭肩搭毛巾,边干活边擦汗。因劳累过度,导致腰椎间盘复发,他强忍疼痛,整整忙了两个小时,才结束顶楼防渗工作。
老谭他们走下楼,户主朱跃文感谢不己,拉着老谭的手激动地说:“你是好人,跟老百姓心连心。”说着竖起大拇指夸奖。老谭说:“我受组织委派来你们村,就是为你们服务的。”类似上述情况有很多,村里将贫困户四类人员的房屋进行全面整改。有将房屋粉刷的;有将旱厕改水厕的;有将水井挖深的。老谭请求法院拔支出专项资金,请人工将朱跃文等家的住房进行了全面改造。其中,铺里达组五保户侯冬洋,双目失明,住房条件差,驻贫工作队帮其新建水冲式厕所一间,并将整栋房子全部粉刷。事后侯冬洋拉着老谭的手,边声说:“感谢谭书记,感谢共产党。”
年孟夏月,富头村贫困户谭良华家,因女儿女婿长期在外打工,家里责任田4亩,无人耕种,眼看到了夏插季节,谭良华急得团团转。老谭闻到此讯,急忙与村干部商量,请人用耕田机帮他翻地。田耕好了,他就带着驻村工作队员来到谭良华家,帮助其插稻秧。那天天不作美,下着淅淅沥沥的小雨,老谭带头脱下凉鞋,卷起裤脚,走进水田。队员们有的拔秧,有的划行,有的担秧抛秧,大家一鼓作气,开展插秧比赛,看谁插得又快又好。看到这热闹的场面,老谭心情特别激动,好像回到大集体时,生产队社员你追我赶插田的年代。这时大家劳动热情高,边插田边说笑,站在田边的谭良华老人见了很受感动。
开拓门路产业扶贫
老谭驻村帮扶,深深认识到,扶贫先得扶志,从“输血”到“造血”有个过程。他走哪里,就在哪里帮贫困户出主意,因势利导,补齐短板。
富头村种植黄桃、猕猴桃,养殖土鸡、黑山羊、石蛙,有历史习惯,法院拨出专项扶贫资金,让许多贫困户发展这些产业,是老谭引导。看到富头村冬天冰冻,压垮漫山遍野的楠竹,导致腐烂,村民无一分钱收入,还影响了当地环境,于是老谭通过亲友帮忙,联系耒阳的和顺公司,在村里办了楠竹加工厂,安排贫困户谭繁华去益阳学习加工技术,楠竹加工厂招收工人,贫困户人口优先,这些都是老谭出的主意。英华米业是巷口山当地产业扶贫基地,老谭想方设法,在产业帮扶的基础上,建议加大帮扶力度,吸纳贫困劳动力就业,更进一步打造为就业扶贫车间,并最终通过省级认定。
老谭与村干部团结协作,不唱“独角戏”,结合村情民情,想方设法让贫困户在攻坚最后一年真正脱贫。巷口山村位于沙河两岸,水利条件好,山塘水库多,方便养鸭,并且许多人家庭院面积大,后面山林多,方便养鸡,于是老谭提出让贫困户养鸡养鸭,一年可以见效。说做就做,老谭让村里从外面引进鸡鸭苗,用面包车分送到贫困户人家,于是就有了文章开头的一段故事。他们4月底进鸭苗,7月中旬出肉鸭,每户纯收入都在元以上。
脱贫攻坚这几年,老谭呕心历血,竭尽全力,担当着扶贫路上的排头兵,让贫困村换新颜,让帮扶对象换气象,帮助村民过上幸福生活。今年,将是脱贫攻坚的收官之年,闲暇之时,有人对老谭说“老谭,明年可以休息一下了,不要再这么辛苦啦!”老谭笑着告诉我们,脱贫攻坚之后,还有乡村振兴,趁着我还能干,就让我再发光发热搞几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