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交际之时,从清军入关后开始算起,到最终统一天下,虽然清朝进展顺利,还是花了17年之久,毕竟内地幅员广阔,还有不少反抗力量,要一个一个省啃过来。具体到湖南,清军攻取湖南战役的顺序是这样的。年,是永历元年,顺治四年。身在北京的多尔衮派出了一支军队,担负起南下平定湖南的作战任务,它的指挥官是三位汉王——恭顺王孔有德、怀顺王耿仲明、智顺王尚可喜。年二月初,清军抵达岳州,集结完毕,完成了作战前的准备。2月16日,清军兵分两路,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自率主力从陆路向明军扼守的新墙发动进攻,梅勒章京佟养和则率领水军,从水路攻击潼溪。2月25日,长沙被清军占领。孔有德继续分兵,派耿仲明进攻常德,尚可喜直捣攸县。4月14日,衡州失守。到四月底,清军已经攻克常德、攸县、衡州等地,湖广督师何腾蛟连续撤退,路线是长沙——衡山县——衡州——永州,已经接近湖广和两广边界。天气给了何腾蛟喘息之机,清军主力是北方人,普遍不适应湖南的天气,气温升高,天气转热,清军就地休整,部分八旗军甚至回到北方避暑。到了八月,天气转凉,清军重新集结,向武冈进军,轻松拿下武冈、靖州、永州等地。这时整个湖南已差不多被征服,只剩下湖广巡抚堵胤锡带着几个总兵还在湘西九溪卫坚持抵抗。也就是说,在二月初到八月底这七个多月时间里,还要去掉清军给自己放暑假的两个多月,满打满算也就是五个多月,孔有德已经基本平定湖南。是明军兵力不够吗?并不是。湖广督师何腾蛟已经在湖南经营多年,手下有十三镇兵马,被称为楚军,最强盛时号称拥兵达六十余万,从南明永历政权倚为屏障的一支主力,即使之前在清军占领湖北时遭受了一些损失,这时总数也还有数十万之众。拿孔有德的八月攻势来举例,在这波进攻里,明军共计有47员总兵、多名将官、多名士兵投降,可见兵力还是相当雄厚的。是湖南士兵不能打吗?当然更不是。以戚继光为例,戚军神除了抗倭,更以善于练兵著称。戚继光的兵来自哪呢?浙江。江南向来被认为民风软弱,不善于打仗。不过在戚继光手下,南兵成为了明军招牌,不管是在国内打倭寇,还是出国到朝鲜抗倭,都是当仁不让的主力,表现甚至强过辽东和西北的边军。甚至直到松锦之战末期,浙江将领陈策部下的浙兵,还在浑河联手川军白杆兵,给八旗造成重大杀伤。同理,浙江兵能打,湖南兵就不能打吗?那当然是不可能的,湖南素以民风剽悍著称,怎么可能不能打。问题还是出在统帅和将领身上。大兵始终是这些大兵。虽然湖南的楚军成分良莠不齐,但这与战斗力没有必然联系,关键看谁带。举个例子,著名的土木堡之变中,明军在长城外被瓦剌全歼,损失惨重,一度让人以为明军的战斗力已经衰弱到不堪一击的地步。然而几个月后,大同守将郭登就连续三次击败瓦剌的入侵,并且都是野战,不是守城战。什么原因呢?郭登也以练兵出名。当然,有人会说明朝大势已去,回天无力,这有一定道理,问题是具体表现到这一场战役里,如果有好的统帅,明军不至于如此不堪。就拿湖南战役来说,也不是没有能打的明军,楚军将领郝永忠、张先壁都曾经与清军打了几个来回,互有胜负,湖广巡抚堵胤锡即使手下兵力不多,也始终在坚持着抵抗,在统帅有方的将领手下,士兵们并不是没有战斗的能力。但少部分人的坚持无法改变大局,如果军队统帅无能,那他手下的亲信将领必定会向他看齐,否则会遭到排挤,如此一来,从上到下,从帅到将,根基就不行了。拿湖广最高军事统帅何腾蛟来说,他想的不是如何忠勇报国,而是怎么扩充自己的实力,保住自己的地位。所以,他排挤投靠的大顺军,又一再敷衍隆武帝,出工不出力,有这样的领导,他手下的将军们,又能好到哪里去。如果只是为了保住自己的荣华富贵,那么投降清朝一样可以做到,最多受点损失,但是安全啊,不用去战场上拼老命。也就是说,军队不明白为谁而战。用现在的话来说,这个团队没有凝聚力,没有企业精神和企业文化,大小领导们以私利第一,却不明白,有了团队利益,才有个人利益。一支没有信仰的军队,怎么能打仗呢,集体投降也就不足为奇了。其实就明末这个局势来看,大明怎么就亡了,大清怎么就兴了,有点稀里糊涂,莫名其妙。“南明”,该不该算入明朝?明末清初这段被忽略的历史,究竟怎样解读?有兴趣的朋友,欢迎
转载请注明:
http://www.aideyishus.com/lktp/81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