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攸县 >> 攸县简介 >> 湘赣边协调发展株洲向阳而舞
罗霄山巍巍耸立,渌水(萍水)澹澹流淌。位于韶山与井冈山之间,湘赣边红色专列来回穿梭。车上的乘客,一边透过窗户欣赏美丽的自然风光,一边聆听那动人的红色故事。
“两山”红色旅游铁路专线,是湘赣合作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株洲围绕湘赣边区域合作示范区建设体制机制、基础设施、红色文旅、产业协同、公共服务等领域,共同推进实施一批重大合作事项,示范区建设步入了快车道。
“连心路”也是“致富路”
位于G60沪昆高速金鱼石(湘赣界)至醴陵段扩容工程项目工地上,工人们头顶烈日,脚踩热土,汗流浃背地赶工期。
上述工程是湖南省首批八车道高速公路建设项目,起自湘赣交界的金鱼石,止于醴陵市长庆示范区双河口村,接沪昆高速醴陵至娄底段,全长约7.1公里。建成后,对密切湘赣两地联系、便利群众交通出行、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直以来,湘赣边地区因地理位置偏远,交通不便,发展掣肘重重。
要致富,先修路。经过多年合力建设,湘赣边区域内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已达多公里,所有县市均实现30分钟上高速公路。莲株高速、东城大道、东富大道等建成通车,醴娄高速、茶常高速、G醴陵城区绕城线加快建设,十都至大垅公路、大院至荆竹山、新漕至莲花等一批省际“断头路”被打通。
今年3月,株洲与萍乡两市交通运输部门签署关于争取崇仁至天柱(湘黔界)高速公路纳入国家高速公路网多方合作协议,聚焦湘赣边区域高速公路、国省干线及农村公路。双方还签订《湘赣两省周边区域治超联动合作协议》,助推湘赣边区域发展展现新作为,实现新突破。
路网越来越密,距离越来越近,交流更加频繁,这些因子不断激活湘赣两地的经济能量。如今,恢复运营并升级改造的醴茶铁路,联通湘东红色景区,带动当地商贸、物流和人员出行发展,成为湘赣边区的“致富路”。
“湘赣边”产业品牌更火更旺
这段时间,是炎陵“绿色经济”最旺的时候。
位于炎陵县的神农谷景区,这里午间气温只有24℃。来自湘赣边的游客徜徉在珠帘瀑布、黑龙潭、溯溪等景点,惬意享受夏日里的清凉世界。与之相辉映的是,以黄桃采摘为核心的农业休闲旅游,让炎陵黄桃的销路更通畅。
作为香干生产大县,攸县的豆制产品年销售额达多万元。“我们通过合作社收购农民手中的大豆,再制作成豆制品在实体和网络平台销售。依托香干产业,借助‘湘赣红’品牌,将湘赣地区农副产品销往全国各地。”攸县豆腐行业协会会长、株洲湘东情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钟东锋说。
让“湘赣红”品牌更亮。与吉安、萍乡两市沟通协调,制定《“湘赣红”区域公用品牌三市共建方案》,株洲30家企业80余个产品被授权使用“湘赣红”品牌。“湘赣边”红色旅游品牌更火。株洲加快打造毛主席重上井冈山红色IP,推出“红色记忆”旅游等4条跨省旅游线路,举办“中国红色旅游文化节”“湘赣红文化旅游产业城市峰会”等红色主题活动,促进湘赣边旅游产业发展。
以湘赣边区域合作示范区建设为契机,湘赣边的产业由“单打独斗”转向“抱团发展”:醴陵东富工业园与萍乡电瓷产业园合作,携手打造世界级电瓷产业园;炎陵高新区与江西省莲花工业园签订协议,共同打造湘赣边区域产业升级合作示范工厂……株洲全面深化与萍乡、吉安等江西地市的合作,交通基础设施联通、红色文化旅游提升、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现代农业发展示范等十大重点工程全面推进,个重点建设项目摁下“加速键”,湘赣两地的社会经济发展同频起舞。
合作红利造福湘赣百姓
此外,株洲市河长办、萍乡市河长办还联合开展渌水流域巡河调研活动,双方就渌水湘赣交界处断面水质、湘赣边区域合作示范区流域综合治理、河湖长制工作等情况进行了深入交流。
渌水从罗霄山脉北麓的江西省杨岐山流出,一路奔西,经萍乡、醴陵、渌口,入湘江。公里河流,流经两省,上称萍水,下叫渌水。
近年来,株洲、萍乡两市河长办、水利局等部门多次开展交流互访,先后签订了《渌水(萍水)流域综合治理水利工作合作协议》《渌水跨省界流域联防联控联治河长制工作合作协议》。两市积极建立湘赣边区域跨市级、县级河湖长制工作合作协作机制,推动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联防联控联治工作落实落细。通过开展联防联控联治,渌水流域水质稳中向好,由原来的劣V类转为Ⅲ类及以上。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探索渌水治理是湘赣两地合作最早的成果。对湘赣两地的百姓而言,合作带来的福利不止于环保,还在政务服务、社保等公共服务领域。
株洲把推进政务服务“跨省通办”作为“我为群众办实事”最重要的实事来抓,着力解决企业、群众跨省办事“长途跑”“多地跑”“折返跑”等痛点难点问题,多项政务服务实现“跨省通办”。
株洲与萍乡共同搭建社保服务平台,实现两地不同入口同源办理,社保关系转移手续即时办理,同时实现两地人社、医保、卫健等领域共项公共服务事项的无缝对接。其中,医院在内,株洲与萍乡实医院达85家,实现医保相互报销。
湘赣两地齐心协力,更多合作的成果落地革命老区,转化为老百姓的美好生活。(俞强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