攸县

花鼓文化长沙花鼓戏表演特色

发布时间:2022/12/18 0:28:58   

长沙花鼓戏形成并流行于旧长沙府的十一属县一一长沙、善化(今望城)湘阴、浏阳、醴陵、湘乡、宁乡、益阳、安化、茶陵、攸县等地。据考古发掘证明,早在15万~20万年前的长沙地区就已经有原始先民活动的足迹。长沙市作为一座历史文化名城,人文荟萃,这些人为长沙文化的发展曾经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同时也为长沙当下文化的发展与繁荣奠定了良好的人文基础。

长沙花鼓戏流行于原长沙府一带,以农村的山歌、民间的小调及本地花鼓为基础演变而成。长沙花鼓戏剧本语言简练、通俗易懂;剧目短小精悍、风趣幽默;表演载歌载舞、形式丰富。既有手巾舞、打花棍、扇舞、矮子步、打酒杯等民间舞蹈的表现手法,又从劳动生活中提炼了型田、使牛、推车、砍柴、绣花、喂鸡、纺纱等表演程式,惟妙惟肖,美不胜收,极大地提高了花鼓戏的艺术水准和表现力。长沙花鼓戏在地花鼓阶段,是从“两小”(小丑、小旦)到“三小”(两小加小生),再从“三小”发展到多种角色。但以“三小”为主,至今仍是长沙花鼓戏的重要特点。长沙花鼓戏在“三小”的基础上发展了生、且、净丑诸行角色,但小丑、小旦、小生仍代表着本剧种独特的艺术风格。小丑分为褶子丑、短身丑、官衣丑、烂布丑、奶生丑等。

在角色上,长沙花鼓戏由过去的“三小”增至10多个行当,官衣袍带、罗帽雉尾,生、旦、净、丑,应有尽有,并吸收了大剧种的毯子功和把子功,增设了武戏。语言仍以长沙话为标准,通俗易懂。音乐曲调余支,基本上是曲牌联缀结构体,辅以板式变化,并根据曲调结构、音乐风格和表现手法,将唱腔分为4类:(1)川调(弦子腔、川子调),是主要腔调,曲调灵活多变,表现力强,由大筒和唢呐等丝竹乐器伴奏。(2)锣腔(打锣腔),调性感较强,适应于抒情和叙述,一唱众和,以锣鼓和唢呐在唱句间伴奏,既丰富完整,又具有民歌色彩。(3)牌子,包括走场牌子和锣鼓牌子,由民歌、小调发展而成,保持着载歌载舞的特点。走场牌子有大过门配合表演。锣鼓脾子或称为唢呐脾子,以唢呐、锣鼓伴奏。(4)小调,包括各种民歌小调和丝弦小调,多做插曲用。伴奏乐器中以大筒为主奏乐器,唢呐为色彩性乐器,并使用打击乐器。

长沙花鼓戏的表演接近生活,如旦角常用的风摆柳、撒芝麻、车窝子丢媚眼、冷噤子,小丑常用的矮子步、拖踏步、拗步及杯碟舞、板凳舞、花扇舞等,生活气息均较浓厚。至于程式动作与基本功,则借鉴于大戏剧种。经过几代艺术家的努力,长沙花鼓戏在湖南文化中的地位也得到了全面的提高。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yy/2733.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