攸县

牧竹七夕节的起源与古诗欣赏

发布时间:2024/10/31 13:22:04   

又是一年“七夕节”。巩义老家有种古老的传说:七月七,牛郎会织女,这天会下雨。如果不是闰月,每年的“七夕节”大概都是在立秋之前的中伏末尾那几天,天气炎热,雨水偏多的季节。老百姓根据多年之经验,得出“七夕节”下雨是大概率的。而那些文人骚客们就用到了这个概率,编撰出了牛郎一年中只有这么一天才得以在众喜鹊搭建的鹊桥上会织女,相思泪夺眶而出,倾下天庭,洒向人间大地,润泽了庄稼,民众受益得福。这才接受了文人骚客们编撰的传说,得以久久传续开来。

七夕节有多个故事和传说,最广为人知的是牛郎织女的神话故事。相传牛郎父母早逝,又常受到哥嫂的虐待,只有一头老牛相伴。有一天老牛给他出了计谋,教他怎样娶织女做妻子。到了那一天,美丽的仙女们果然到银河沐浴,并在水中嬉戏。这时藏在芦苇中的牛郎突然跑出来拿走了织女的衣裳。惊惶失措的仙女们急忙上岸穿好衣裳飞走了,唯独剩下织女。在牛郎的恳求下,织女答应做他的妻子。婚后,牛郎织女男耕女织,相亲相爱,生活得十分幸福美满。织女还给牛郎生了两个儿子。但是,王母娘娘得知了这件事情,便将织女带回天界。牛郎和织女之间的爱情感动了天上的仙女们,苦苦哀求于是王母娘娘,王母娘娘这才同意让他们每年的七月七日相会面一次。

但实际上,有据可查的,七夕节真正起源于汉代的《西京杂记》。《西京杂记》的作者是西汉皇族楚元王五世孙刘歆,字子俊,是《烈女传》作者刘向之子。刘歆继承了父亲刘向的学术才能,加上自己自幼聪明好学,成为西汉末期的著名学者。从学术这个侧面来说,刘歆又可以称得上青出于蓝胜于蓝的一个绝代奇才,东汉《班固》撰《汉书》,其《本传》中盛赞其“六艺、传记、诸子、诗赋、数术、方技,无所不究”。以今天的观点来看,两汉之际学术鼎盛,但在学术上超越刘歆的人,可以说是没有几个。

刘歆的学术成就,用今天的观点来看是多方面的,其在史学、古文字学、目录学、天文历算学等方面都是极有建树的。刘歆继承了其父刘向的学术地位,是当时首屈一指的文坛领袖。他在《西京杂记》卷一记载:汉彩女常以七月初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俱以习之。”“戚夫人侍儿贾佩兰,后出为扶风人段儒妻。说在宫内时……至七月七日,临百子池,作于阗乐。乐毕,以五色缕相羁,谓为相连爱。”《西京杂记》卷三又载:七夕图轴,彩女于七月七日登楼穿七孔针。就是后来的七夕穿针乞巧习俗,这一记载足以证明,西汉时期已经有了乞巧习俗,并且固定到了七月七日这一天。

汉朝时,宫女们在七月初七这一天进行缝衣服大赛,看谁缝的针线又快又好,谁就是冠军。这种风俗也叫做“乞巧”,即乞求心灵手巧、蕙质兰心。后来,这种风俗流传到民间,七夕节也因此成为了中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个节日。汉朝文人就根据刘歆《西京杂记》中的记述加以编撰出牛郎织女的故事。辑于《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织女最初是织布的,而且姿色出众、心灵手巧,加上牛郎和织女在七月七日这一天在鹊桥相会的传说使得七夕节与爱情有了相关性从此传播开来。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在各民族根据各自的特点,在历史的演变中,将七夕节演变出了各自的特点。广东一带就有七夕节的“七娘会”。在广东,从清代、民国年间,就流传有许许多多有趣的习俗。女儿们在七夕夜要尽情梳妆打扮,用天河水沐浴、洗头发,然后换上锦绸裙袄、旗袍,头上梳发髻,戴上白兰、素馨等花饰;再画眉、抹脂粉、点绛唇、额上印花;用凤仙花汁染指甲。

在湖南、浙江一带,七夕节这天,妇女们要洗发、接露水的习俗。湖南湘潭地区《攸县志》:“七月七日,妇女采柏叶、桃枝,煎汤沐发。”人们认为,七夕这天取泉水、河水,就如同取银河水一样,具有洁净的神圣力量。在这一带,人们直接叫它“天孙(即织女)圣水”。因此女性在这天沐发,也就有了特殊意义,代表用银河里的圣水净发,必可获得织女神的护佑。

在绍兴,七夕节这天有躲在南瓜棚下听悄悄话的习俗。在绍兴农村,这一夜会有许多少女一个人偷偷躲在生长得茂盛的南瓜棚下,在夜深人静之时,偷听牛郎织女相会时的悄悄话。相传这些偷听牛郎织女悄悄话的待嫁少女日后便能得到这千年不渝的爱情。

在我国宝岛台湾在七夕节这天有拜“床母”的习俗。台湾七夕拜七娘妈之外,往往也另备小碗油饭到房中拜“床母”,二者应有类似的含意。生产、育儿,这都是女性无可替代的职责,因此这类神也都是女性神;在女性神与女性信徒之间,自然就构成了密切的联系,通过这一仪式,化解了女性在承担母职时的焦虑与恐惧。

在历代的文人骚客中,有七夕节拜魁星之习俗。俗传七月七日是魁星的生日。魁星文事,想求取功名的读书人特别崇敬魁星,所以一定在七夕这天祭拜,祈求他保佑自己考运亨通。魁星爷就是魁斗星,廿八宿中的奎星,为北斗七星的第一颗星,也魁星或魁首。古代士子中状元时称“大魁天下士”或“一举夺魁”,都是因为魁星主掌考运的缘故。根据民间传说,魁星爷生前长相奇丑,脸上长满斑点,又是个跛脚。

有人便写了一首打油诗来取笑他:不扬何用饰铅华,纵使铅华也莫遮。娶得麻姑成两美,比来蜂室果无差。须眉以下鸿留爪,口鼻之旁雁踏沙。莫是檐前贪午睡,风吹额上落梅花。相君玉趾最离奇,一步高来一步低。款款行时身欲舞,飘飘度处乎如口。只缘世路皆倾险,累得芳踪尽侧奇。莫笑腰枝常半折,临时摇曳亦多姿。然而这位魁星爷志气奇高,发愤用功,竟然高中了。皇帝殿试时,问他何脸上全是斑点,他答道:“麻面满天星”;问他的脚为何跛了,他答道:“独脚跳龙门”。皇帝很满意,就录取了他。

另一种完全不同的传说,说魁星爷生前虽然满腹学问,可惜每考必败,便悲愤得投河自杀了。岂料竟被鳖鱼救起,升天成了魁星。因为魁星能左右文人的考运,所以每逢七月七日他的生日,读书人都郑重的祭拜。

今年的七夕,虽然经过农历润二月,已经是处暑的前的一天了,但33度的高温,加上高湿度,将许多文人骚客胸中那含蓄温婉,心中的浪漫冲淡了不少。在此只能和各众读者共同欣赏古诗,来欢度今年的七夕节吧。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这是汉代的一首五言诗。诗的作者借助神话传说中牛郎、织女被银河阻隔而不得会面的悲剧,抒发了女子和丈夫离别后的相思之情,写出了人间夫妻不得团聚的悲哀。字里行间,蕴藏着忧伤和无奈。东汉末年,外戚宦官专权,中下层知识分子的政治前途多被扼杀。他们为找出路,往往离乡背井,抛妻别子。因此借牛郎织女的神话用诗抒写胸中那夫妻离别的怨哀。

别浦今朝暗,罗帷午夜愁。

鹊辞穿线月,花入曝衣楼。

天上分金镜,人间望玉钩。

钱塘苏小小,更值一年秋。

唐代诗人李贺在七夕节之夜里,仰望着银河星光闪烁,一年一度牛郎织女于此相会,互诉衷肠。不由想到自己半夜独对罗帷形只影单,不由黯然神伤。挥毫写下了在这首《七夕》,首句就写道“别浦今朝暗,罗帷午夜愁。”(别浦:指天河、银河)银河是牛郎织女一年一度相会后重又分手的地方,因此称“别浦”。首联首句写天上七夕,牛郎织女相会;次句写人间孤男,夜半怅然怀愁。通过对比,对自己的相思苦情作了深层的刻画;“鹊辞穿线月,花入曝衣楼。”喜鹊搭桥的时限也已到了,喜鹊们无奈地辞别,月光下结彩缕、穿七孔针乞巧的少女,展翅飞离而去。天色渐明,拂晓的轻寒,花影映入诗人的晒衣服的高楼。“天上分金镜,人间望玉钩。”天上的牛郎织女才刚团圆却又要分离了,人间的我只能痴痴地望着这一弯缺月。金镜:圆月。七夕,月未圆,故云“分金镜”,又借用徐德言与妻子乐昌公主分镜的典故,暗喻作者自己与所眷恋的女子不能团圆的悲伤。颈联借用写景和典故,表现了天上牛郎织女的合而复分,人间有情人望着天上的缺月渴望相聚的心情。“钱塘苏小小,更值一年秋。”(苏小小是当时一名妓)别时容易见时难,与日思夜想的恋人一别后,不觉间又是一年的秋天了。独自伫立在秋风中的诗人忧愁的形象展现在读者面前。

作者将自己和牛郎织女遭遇进行了对比,他们尚可一年一度相会,而诗人自己却连一年一度相会也不可得。从而强化了思念和伤感之情。李贺的这首《七夕》尽显浪漫色彩。真乃是耐人咀嚼的好诗。

还是用巩义市老乡诗圣杜甫的那首《牵牛织女》作结尾吧:牵牛出河西,织女处其东。万古永相望,七夕谁见同。神光意难候,此事终蒙胧。飒然精灵合,何必秋遂通。亭亭新妆立,龙驾具曾空。世人亦为尔,祈请走儿童。称家随丰俭,白屋达公宫。膳夫翊堂殿,鸣玉凄房栊。曝衣遍天下,曳月扬微风。蛛丝小人态,曲缀瓜果中。初筵裏重露,日出甘所终。嗟汝未嫁女,秉心郁忡忡。防身动如律,竭力机杼中。虽无姑舅事,敢昧织作功。明明君臣契,咫尺或未容。义无弃礼法,恩始夫妇恭。小大有佳期,戒之在至公。方圆苟龃龉,丈夫多英雄。

著作权所有:巩义市融媒体中心,作者:牧竹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yy/8129.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