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攸县水利局充分运用移民后扶项目,因地制宜、科学规划、挖掘特色,加强移民村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产业发展。在一系列政策帮扶下,移民村向“美”而行、产业兴旺,实现了破茧蝶变。酒埠江村有两个组均属于移民组。虽然坐落在酒埠江副坝下面,但因基础建设薄弱,一直未能发展起来。去年至今,攸县水利局下拨万元移民后扶项目资金,围绕副坝下面的两个组修建了3公里的柏油环线,将水圳、池塘全部进行坡面硬化并建设了景观围栏。村里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发展后劲也更足了。酒埠江镇酒埠江村党委书记谢德荣信心十足地说:“我们的规划是把这个地方搞成停车场,那边搞水产特色养殖,两边靠着老百姓住处搞成民宿带动产业,带动他们的发展。”同属酒埠江镇的白石冲村因地理位置较为偏僻,发展受到制约。考虑到光伏项目不受资源和地理分布的限制,攸县水利局决定帮助村里发展光伏项目,目前已建成多块千瓦的光伏板,并可于近日实现并网。酒埠江镇白石冲村党总支书记易忠说:“等于是一年可以为村集体增加收入大概8到13万。发电所产生的费用,一部分用于移民组的利益链接分配,另外70%用于村集体经济发展其他产业。”在鸾山镇新和村的竹木加工厂厂房边上,一个平方米,年产约吨的竹碳加工厂正在加紧建设中。这里曾经是一个煤矿的办公区域,去年,村里通过移民后扶项目资金成立了竹木加工厂。一年下来,发放村民工资多万元,有60多名村民在家门口实现了就业。脱“黑”向“绿”、由“绿”生“金”的产业发展路径取得了实效,村支两委也因此萌生了扩建厂房,加工竹碳的想法。鸾山镇新和村党总支书记尹祥志表示,这是因为移民后扶项目垫了基础,才想到搞这个竹碳加工。竹炭根据历年以来的情况,利润还是比较高,估计一年不会少于万的利润。今年来,攸县围绕产业发展转型升级、基础设施补齐短板、人居环境改变提升等重点事项,写好移民发展“后半篇文章”,共投入后扶资金万元,完成小型项目个,涉及48个村。修建村级公路7公里,硬化水渠12公里,新修和改造山塘84口,完成亮化绿化项目8个,对移民进行劳动技能和就业培训人次。(刘卫红)
转载请注明:
http://www.aideyishus.com/lkgx/99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