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宁寺开创于唐朝天宝十年(公元年),距今已有一千二百多年历史。其享誉中国佛教界的是“三绝”.“三奇”。三绝:一是普同塔,二是祖师塔,三是《宝宁寺志》和王夫之的《宝宁寺志序》。三奇:一为湖南第一千年沉水樟,二为四季青绿的观音芋,三为常汲不涸的千年古井。宝宁寺现为湖南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宝宁寺,原名保宁寺。在攸县县城东50公里的黄丰镇乌井村。寺院坐落在巍巍的圣寿山麓之上,五股侧峰犹如“五虎”飞袭而下,殿宇建在“五虎”的脚趾之上,左有象鼻山伸展,右有马鞍岭倚峙,前隔凤凰台与莲花峰相对,寺院像一颗明珠,在众山环抱之中。攸水如带在寺前流过,和寺右下方的放生池塘互相映衬,显得格外灵秀。让人惊诧的是千年佛教寺院内居然还有一座道观——保民观。不知这道观原本就有,还是近期为求平衡添加进去的。没有说明,不敢妄论。由于宝宁寺介于湘赣边区的优越地理位臵,一度成为佛教湖南、江西两系禅法交流中心。北宋时期,仁勇禅师参杨岐方会顿明心法,杨岐山(在江西萍乡)与宝宁寺相邻,仁勇慕名,于宋神宗、徽宗期间,两住宝宁达40余年,大扬杨歧宗风,至此,禅宗五叶,都与宝宁寺有着法脉联系,从唐五代至宋元期间,宝宁寺香火很盛,一度成为湖南名蓝。历史几经变迁,宝宁寺兴废不一,古宝宁禅寺,现在仍然香火不息,游人也是络绎不绝。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的牌子是挂在香火颇旺的庙门之旁,而不是挂在寺院大门旁边。大雄宝殿是信众.游人最多的地方。三奇之一,千年常汲不涸的古井。此古井也名为“卓锡泉”。这“普同塔”是宝宁寺的“三绝”之一。这块“普同塔”的指示牌,让我反反复复几个来回寻找,最终却没有找到“普同塔”。不知是此牌虚设,还是我功夫末到,确没找到。这是此行的一大遗憾。湖南第一沉水樟。历经千年,仍是枝繁叶茂。到宝宁寺,主要目的是“普同塔”.“祖师塔”。“普同塔”没有找到,确实遗憾,“祖师塔”说是有十六座,却为十二座,应该没有遗漏,除非另地有塔。现存的寺院殿宇,是清光绪二年(年)修复的模式,前殿保存完整,中殿砖木结构,面阔三间,硬山顶,封火山墙,八角藻井,甚为壮观,寺院和附近的普同塔、祖师墓塔11座,列入株洲市文物重点保护单位。
转载请注明:
http://www.aideyishus.com/lkjg/60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