攸县

史话三国3三国时代4大寿星,魏蜀吴各有1

发布时间:2023/2/11 8:32:43   

(“史话三国”系列,笔者致力于以正史为主、野史为辅,再根据逻辑推理,梳理出最真实化的三国。由于各人读史所得结论往往不同,逻辑推理更存主观臆断倾向,故而仅作一家之言。说得对的,各位雅纳;说得不好的,大家一笑哂之而已......)

说到三国时期(广义三国时期:-年)的长寿名人,大家脑海中首先会想到的是谁?在曹魏,或许你会想到熬死曹操、曹丕、曹叡三任英主,最后成功夺权的司马懿(-年,73岁)。在蜀汉,或许你由“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这句话,想到历经刘备、刘禅两朝的老将廖化(约-年,约77岁)。在东吴,你可能想到的会是“雪中奋短刀”历经孙权、孙亮、孙休三朝的老将丁奉(约-年,约82岁)。

古代老将的典范-赵将廉颇(电视剧照)

作为文明古国,中国除去近代,自古以来都算得上人丁兴旺的大国。然而,在古代中国,国人普遍的平均寿命不高,新中国成立后,据非正式统计显示:“中国人在年前的平均寿命为32岁。”

医疗水平十分低下,加之社会动荡、战乱频生的三国时期,国人平均寿命就更加短了(据说只有26岁)。另外,三国时期还爆发过好几次大饥荒和大瘟疫,饥荒导致天下“饿殍满地”;瘟疫则夺去许多名人的生命,名闻天下的“建安七子”,之中有四个人(徐干、陈琳、应玚、刘桢)在同一年因瘟疫病死。上层士人尚且如此,下层平民则更加不可想象,当时时代之可怕,可见一斑。那个时代,战乱夺走了大量生命,社会非正常死亡数量十分巨大,三国两晋时期,中国人口从东汉的万迅速降到万左右(有些材料甚至说三国时期一共只有余万人)。

“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载自曹操《蒿里行》

“昔年疾疫,亲故多离其灾,徐(干)、陈(琳)、应(玚)、刘(桢),一时俱逝。”-载自曹丕《与吴质书》

但是,任何时代总有“异类者”,平均寿命26岁的三国时代,也有着不少“耄耋老人”(80-岁以下),甚至“期颐老人”(岁及以上)。

“八十九十曰耄......六十以上曰耋......百年曰期颐。”-载自《礼记·曲礼》

下面笔者就为大家盘点三国时期4位最高寿者(排名顺序由“年轻”到“年长”):

1、“曹魏纯臣”司马孚(-年,93岁)

司马孚(-年)字叔达,河内温县(今河南温县)人。汉末三国时期曹魏重臣、西晋宗室重臣,东汉京兆尹司马防第三子、西晋奠基者晋宣帝司马懿的三弟。

自称“大魏纯臣”,实则“篡魏入晋”的司马孚(电视剧照)

司马防有八子,兄弟八人俱知名当世,号称“八达”。史书记载:“司马孚性格温厚廉让,以贞白自立,不与他人结怨。他博涉经史,汉末动乱时,与兄弟在迁徙途中,仍不忘读书自学。”

曹操第四子曹植很有才华,清选官属,司马孚就去结交他,曹植以司马孚为文学掾。后来,曹植争储失败,司马孚又去辅佐太子曹丕,升任太子中庶子。

汉建安二十五年(年)正月,曹操去世,司马孚劝谏太子曹丕节哀,与其他大臣共同拥护曹丕准备继位。

延康元年(年)十月,曹丕代汉称帝,是为魏文帝。司马孚转任中书郎、给事常侍,宿省内;后来除授黄门侍郎、加骑都尉。后来,司马孚外放为河内典农、赐爵关内侯,又转任清河太守(司马孚外放可能跟曹丕打压司马家族有关)。

魏黄初七年(年),魏文帝曹丕驾崩,魏明帝曹叡继位。曹叡启用司马孚为度支尚书,度支尚书是曹丕始设的,掌管国家财政,实权非常大。

景初三年(年),魏明帝曹叡驾崩,齐王曹芳继位,曹爽和司马懿共同辅政。后来曹爽专权,李胜、何晏、邓飏等曹爽亲信掌权,司马孚为避免被人陷害,只好不管杂事、端正自己而已。

正始十年(年)正月,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事变”,司马孚同侄子司马师一起屯兵司马门,控制京师。曹爽一党被杀后,司马孚因功进爵长社县侯、加侍中,不久升任司空(三公之一)。

嘉平三年(年),太尉王凌发动“淮南一叛”旋即被杀,司马孚被升任为太尉(三公之首)。

嘉平六年(年),司马师废魏帝曹芳为齐王,司马孚未参与直接谋划(这是明显的欲盖弥彰),但列名废齐王的表章中。

正元二年(年),蜀将姜维进攻陇右,雍州刺史王经战败,朝廷(实际就是司马昭)派遣司马孚镇守关中,统领诸军。不久,由于征西将军陈泰与安西将军邓艾进击姜维,姜维撤退。司马孚回到京师,转任太傅(上公之一,位在三公之上)。

甘露五年(年),魏帝曹髦不满司马昭专政,率宫人讨伐司马昭,于宫门处被杀。百官不敢奔赴,司马孚前往,首枕其股(将曹髦的头部枕于自己大腿上),失声痛哭说:“让陛下被杀是为臣的罪过。”上奏请求捉拿主谋者。

泰始元年(年),西晋代魏,魏帝曹奂被贬为陈留王,迁往金墉城。司马孚前往拜辞,握着曹奂的手,泪流满面,不能自制,说:“臣到死的那天,也是纯粹的大魏之臣。”晋武帝司马炎封司马孚为安平王,食邑四万户,进拜太宰、持节、都督中外诸军事,设置官属。每次元会(春节大会)时,司马炎下令让司马孚乘车上殿,司马炎则降阶相迎。等到就座后,司马炎亲自献酒祝寿,以家人之礼对待。

泰始八年二月壬辰日(年4月3日),司马孚去世,享年九十三岁。司马炎于太极殿东堂为他举哀三日,赠“东园温明秘器、朝服一具、衣一袭、绯练百匹、绢布各五百匹、钱百万,谷千斛”以助丧事。葬礼规格,比照东汉东平献王刘苍的旧例。司马孚临终时,遗令:“有魏贞士河内温县司马孚,字叔达,不伊不周,不夷不惠,立身行道,终始若一,当以素棺单椁,敛以时服。”

史学家评论,司马孚性格十分谨慎,司马懿执政之际,他就有意避免过多地参与政治。而后司马氏废立皇帝,他也未直接参与其中的谋划。司马师、司马昭因司马孚是长辈,也不敢逼迫他,后来进封他为长乐公。

然而,笔者认为,司马孚所谓说自己是“大魏纯臣”,不过一场拙劣的政治作秀。首先,年轻时的司马孚就党附曹植(彼时曹植非常可能被曹操立为后嗣),而他的兄长司马懿则支持曹丕(号为:“太子四友”),典型的为了家族利益两面骑墙;这跟若干年前乃父司马防附逆董卓、长兄司马朗却带同家人依附于袁绍是同一道理。其次,曹操一死,司马孚马上一改原先“曹植派”的面孔,率先支持曹丕赶紧即王位,而后又积极谋划篡汉自立,典型的小人嘴脸。再次,“高平陵之变”他是兄长司马懿最重要的帮凶之一;魏帝曹髦死后,他不过几滴“鳄鱼的眼泪”,骗取天下士子之心而已。最后,你司马孚乃“大魏之纯臣”,何必受封西晋太宰、持节、都督中外诸军事,更加可恶的是还进封安平王、食邑四万户?“魏禄已终,干嘛要去食晋禄”?真心做“大魏纯臣”,何不效法荀彧以死殉之?

所以,司马孚实乃那个时代“头号大骗子、伪君子”!可惜,堵得住史学家之笔(毕竟西晋宗室,陈寿等史学家难免受政治影响,为尊者讳),却终究堵不住后世文人士大夫之口,后世诸多学者就公开批判司马孚,历史终究是公正的!

“魏、晋以来,易代之际,能不忘旧君者,称司马孚、徐广。……是二人者可谓知君臣大义矣。然孚入晋仍受封安平王,邑四万户,进拜太宰、都督中外诸军事。广入宋,亦徐中散大夫。抑何其恋旧君,而仍拜新朝封爵也?”-载自清代学者赵翼评论

2、东吴名将吕岱(-年,96岁)

吕岱(-年),字定公,广陵海陵(今江苏如皋市)人。汉末三国时期东吴重臣、名将。

如皋市“吕岱将军纪念馆”中吕岱雕像

吕岱出生于一个官宦之家,年轻时本为郡县属吏,因避乱而南渡江东。

建安五年(年)四月,孙策遇刺身亡,其弟孙权继位后,广揽天下英才。吕岱前往孙权幕府投其麾下,被任命为吴郡郡丞。吕岱在郡丞之位上恪尽职守,把分管之事治理得井井有条,很快就脱颖而出。于是,孙权将其留在身边任录事,掌管文案,不久又提升为余姚(今浙江余姚市)长,这是他人生最大的转折点。吕岱到余姚县后,第一件事就是组建了一支余人的部队,这些招募来的江南健儿,日后跟随吕岱转战南北,建下赫赫战功。

建安十六年(年),东冶(今福建福州市)贼寇吕合、秦狼等人作乱,孙权以吕岱为督军校尉平乱。吕岱立即率领本部人马赶往东冶,与西部校尉蒋钦等将前往征讨,生擒吕合、秦狼,叛乱很快被平定。战后,吕岱因功被任命为昭信中郎将。

建安二十年(年),吕岱督率孙茂等十将,跟随孙权配合吕蒙进取长沙、桂阳、零陵三郡。而安成、攸县、永新、茶陵四县的官吏一道进入阴山城,聚合兵众抗拒吕岱。吕岱进攻围寨,这些人众全都投降,三郡于是平定,孙权升任吕岱为庐陵太守。

魏黄初元年(年),为了应对即将开始的吴、蜀之战,孙权将交州刺史步骘调到前线,由吕岱替代其职。吕岱到任后,一面恩威并施,在不断削平岭南地方势力反抗的过程中积蓄自身实力;一面努力寻求彻底剪灭岭南割据势力的机会。高凉贼寇头领钱博乞求归降,吕岱承袭旧制,以钱博为高凉西部都尉。有郁林少数民族兵卒进犯并保卫郡县,吕岱讨伐击败了他们。又有桂阳、浈阳贼寇王金聚众在南海境界上,领头作乱为害,孙权又诏令吕岱征讨。生获绑缚王金,传送到京都,斩首和生擒共达一万多人。吕岱因功升任安南将军、假节、封都乡侯。

吴黄武五年(年),任交趾太守达四十年之久的士燮去世,其子士徽意欲叛吴自立,割据一方。为此,吕岱上表孙权建议分拆南海三郡设置交州、以将军戴良为交州刺史;海东四郡另外虚置广州、吕岱自任广州刺史。孙权采纳了吕岱的建议,派遣戴良南往就任。士徽不服从命令,公然发兵防守海口以抵拒戴良等人。吕岱知道士徽此时不除,必然后患无穷,一面上书孙权请求征讨士徽抗命之罪,一面书致士徽“告喻祸福”,发动政治攻势。然后进军,过合浦时,与戴良合兵共进。士徽听说吕岱前来,果然大为惊惧,不知如何是好,当即率领兄弟六人赤膊跪迎吕岱。为了斩草除根,吕岱将他们全部斩首,并将首级送至京城。士徽的大将甘醴、桓治等人,率领官吏百姓攻打吕岱,吕岱奋击,将他们打得大败。接着,吕岱又乘胜进军讨伐九真,大军所到之处、无不望风披靡。自此岭南才算真正纳入东吴政权直接控制之下,吕岱因功被封番禺侯,升任镇南将军。孙权又将岭南七郡重新合并为交州,仍令吕岱兼领交州刺史。

黄龙三年(年),考虑到南方已清平稳定,吕岱被召还率军驻守长沙沤口。时逢武陵地区少数民族骚动,吕岱与太常潘浚共同领兵讨伐平定。

赤乌二年(年),太常潘濬去世,吕岱接替他处理荆州文书公务,仍督管蒲圻。不久,廖式作乱,零陵、苍梧、郁林诸郡受到骚扰,吕岱上表请战。孙权遣使追授吕岱为交州牧,并派唐咨等将不断地前往增援,攻讨了一年,将廖式打败。吕岱斩杀廖式及伪官临贺太守费杨等人,收编了他们的队伍,郡县全部平定,再次回到武昌。

赤乌八年(年),陆逊去世,吕岱升任为上大将军。孙权分武昌为两部,吕岱督领右部(诸葛恪督领左部),防区为自武昌而上至蒲圻。

建兴元年(年),孙权驾崩,少帝孙亮登基,升任吕岱为大司马(东吴最高军事长官)。

太平元年(年),吕岱在武昌与世长辞,享年九十六岁,其子吕凯承袭父爵。吕岱弥留之际吩咐家人:“殡葬之时,棺木不用油漆、疏巾布衣。丧葬礼仪务必简单节俭。”吕凯据吕岱遗言,将其归葬于海陵高阳荡(今江苏如皋市白蒲镇林梓社区)。

作为三国时期最长寿的名将,陈寿在《三国志》将吕岱列入东吴“克宁内难,绥靖邦域”重臣之内。陆逊之孙陆机作《辨亡论》,曾历数东吴栋梁之才,吕岱被列为东吴“以器干任职”的名臣之一。吕岱一生主要有四大功绩:镇岭南、抚山越、战长沙、守武昌;到九十三岁时,官拜大司马(东吴最高军阶)。

尤其在任交州刺史期间,吕岱显示出他过人的政治才干。他多次派官员“南宣国化”,出使“西南大海洲上”(南洋群岛)以及今东南亚一带众多国家。境外扶南(今柬埔寨)、林邑(今越南中南部)、堂明等国国王纷纷派遣使者至吴朝贡。吕岱的这一举措,甚至可与东汉时期班超遣使访问西亚各国一事相媲美。范文澜先生在《中国通史简编》中称赞:“吕岱这次外交行动,从此开始了中国和海南诸国的正式往来,东吴政权恢复对岭南的实际统治。是中央政权对于地方割据分裂势力的胜利,吕岱功不可没,其功不在周瑜、鲁肃之下。”

吕岱在守武昌时,同时兼掌荆州文书,军政公务极为忙碌。尽管已年过八旬,但仍保持“躬亲王事”作风,亲自处理公文。精力过人的他不知疲倦,骑马总是一跃而上,如此老当益壮,被同僚誉称超过古代廉颇的老将。

虽然功勋卓著,但吕岱却一贯清明守正、廉洁奉公,所处之地都称道他。当初在交州时,多年未给家中钱财,妻子儿女饥饿困乏。孙权听说后都叹息不止,因此责备群臣说:“吕岱出征,身处万里之外,为国家勤苦办事,家中如此困顿,而我未能及早知晓。您们身为股肱耳目之臣,责任哪里去了?”于是加倍赏赐吕家钱米布绢,每年都有一个固定的数目。

吕岱墓在如皋历史上存在了余年,直到年因开挖林梓北三级河时才被挖掘。4年如皋旧城改造时,特将原如城西皋路更名为大司马路,林梓镇也将新开辟的穿越镇区的东西大路命名为吕岱路。还有司马港、司马港河、司马港桥等地名,以示对这位杰出人物的怀念!

3、蜀汉狂臣来敏(-年,97岁)

来敏(-年)字敬达,南阳新野(今河南新野县。史书记载他为义阳郡新野县人,笔者认为皆因史学家都是事后才记载到籍贯,故此有误。义阳郡于曹魏黄初年间(-年)才由魏文帝曹丕设立,来敏出生时只是个县。故本文取其籍贯为南阳新野)人,汉末三国时期蜀汉官员。

三国时期著名狂士来敏(电视剧照)

这个来敏可能并不为众多“三国蜜”所熟知,他终其一生只在蜀汉政权做到光禄大夫、执慎将军这样的荣誉虚职,但他的出身来头却着实不小。

来敏的十二世祖来汉,因为勇武有才,在西汉武帝时期,以光禄大夫的身份担任楼船将军杨仆的副将,打败南越、朝鲜。

来敏的七世祖来仲(一作来冲),在西汉哀帝时期,担任谏议大夫,后娶东汉开国皇帝光武帝刘秀的祖姑母刘氏为妻,生来歙。

来敏的六世祖来歙(?-35年,字君叔),是东汉开国名将、著名战略家,封征羌侯,官至太中大夫。按辈份,来歙是刘秀的表叔,是以刘秀年轻时就很亲近敬重来歙。建武十一年(35年),刘秀派来歙作为统帅进攻前蜀割据政权公孙述,一路攻城略地、势如破竹。蜀人非常害怕,派刺客行刺杀死,若非此次意外身亡,估计来歙会有更大的成就。

“(来歙)父仲,哀帝时为谏大夫,娶光武(刘秀)祖姑,生歙。光武甚亲敬之,数共往来长安”-载自《后汉书-来歙传》

“蜀人大惧,使刺客刺(来)歙,未殊,驰召盖延。延见歙,因伏悲哀,不能仰视。”-载自《后汉书-来歙传》

来歙之子来褒袭爵征羌侯。来褒之子来棱(来敏高祖父),娶汉明帝之女武安公主,早卒。来棱和武安公主之子来历(来敏曾祖父),袭爵征羌侯,后官至车骑将军、大鸿胪。来历之子来定(来敏祖父),袭爵征羌侯,后娶汉安帝之妹平氏长公主,官至虎贲中郎将。

来定和平氏长公主之子来艳(字季德,来敏之父),汉灵帝年间(),由太常(九卿之首)而升任司空(三公之一)。

来艳之女来氏(来敏胞姐)嫁予太尉黄琼之孙黄琬,黄琬后来先后担任司隶校尉和三公之一的司徒,最后升任三公之首的太尉。

孟子曾说过:“君子之泽,五世而斩”,来氏自西汉开基之祖来汉到东汉末年的来艳,历经十一世,始终荣耀。与来家联姻的不是皇家(公主)就是士族(比如黄琼家族),来敏的出身够耀眼吧!

到了来敏这一代,正逢东汉末年董卓之乱,来敏投奔姐姐来氏,到达荆州(来敏姐夫黄琬祖居荆州江夏郡)。后来姐夫黄琬被李傕杀害(年),黄琬有个姑母嫁予刘焉之父,所以刘璋派人迎接无地可归的来氏。来敏于是随从来氏进入到蜀地,常常作为刘璋的宾客。

来敏涉猎书籍十分广泛,精通左氏《春秋》,尤其精通《仓颉篇》、《尔雅》的训诂学,喜好校正古籍文字,是个标准的学者。

“来敏博涉多闻,虽不以德业为称,信皆一时之学士。”-载自《三国志-来敏传》

建安十九年(年),刘备平定益州,任命来敏为代理典学校尉(类似后代的学政一类官员)。

蜀章武元年(年)四月,刘备建立蜀汉政权,立长子刘禅为太子,任命来敏为太子家令(太子府的管家,实际就是太子属吏)。

章武三年(年)四月,刘备去世;五月,后主刘禅继位,任命来敏为虎贲中郎将(相当于中央警卫团团长,但来敏估计是被授以虚职而已)。

建兴五年(年),丞相诸葛亮驻守汉中,准备北伐曹魏,请来敏前来担任军祭酒、辅军将军(高级参谋)。但是,来敏却口出狂言,因此被诸葛亮免官。

“(诸葛亮):(来)敏乱群,过于孔文举(孔融)。”-载自《宋书-王微传》

建兴十二年(年)八月,诸葛亮去世,来敏返回成都担任大长秋,不久再次遭到免官。后来逐渐升迁为光禄大夫,又因过错而被免官。他前后多次被贬削,都怪他说话毫无节制,举止违反常理。若非来敏出身于荆楚名族、又是东宫的老臣,所以才受到特别优待,被罢免后还能再次起用。后来,刘禅又让来敏担任执慎将军。

景耀四年(年),九十七岁的来敏去世。其子来忠,也博览经书,襄赞大将军姜维,官至参军。

4、“不老神话”张臶(-年,岁)

张臶(-年)字子明,冀州钜鹿人。汉末三国时期著名隐士、音乐家,谶纬学家。张臶生活的年代从东汉永和元年(年)一直到曹魏正始元年(年),期间多次受到东汉、曹魏朝廷征召,他一直回避、不愿做官。张臶活了岁,是三国时期有可靠记载的最长寿之人。

三国时期最长寿者-不老神话张臶画像

张臶少年时曾在太学读书,通习经书和谶纬之学,后来回到家乡。袁绍多次征召他做官,但他都没有应命。建安年间(-年),张臶移居上党,并州牧高干让他做乐平令,他仍不接受,并离开到常山去讲学,曾有门徒数百人。后来又迁居任县。曹操就任丞相后,也曾征召张臶,张臶仍然不应。

魏明帝曹叡太和年间(-年),朝廷征召能消灾排难的隐逸有学问的人士,郡中多次推荐张臶,张臶以年老多病为由,没有前去。

广平太守卢毓上任三天,纲纪(主簿)报告可以按以前的做法,送交拜帖去见张臶。卢毓教训他道:“张先生是所谓既上不侍奉皇帝,下不结交诸侯的人。对这样的人,难道用拜帖请见,就可以让他美名更卓著吗?”于是只派主簿带着信,送上羊、酒作为仪礼。

魏齐王曹芳正始元年(年),张臶以岁高龄去世。据说当时有戴胜鸟在张臶家门北面筑巢。张臶对门人说:“戴胜鸟属阳,却在属阴的背面筑巢,这是凶兆啊。”于是他弹琴唱歌,作诗两篇,十天后就去世了。同年,广平太守王肃到任,对张臶表达了敬意,并给他的家属荣誉和特殊照顾。

有人说,有个公然戏弄曹操喜欢裸奔的神人左慈,据说活到了岁。然而,这仅仅是野史传说,没有确凿证据。左慈的生卒年并没有可靠的数据支持,所以很难说他活了岁,故而此文不列。

总结:

据说,刘备在荆州跟刘表感叹自己“老将至矣”时,不过刚满40岁而已(时在年);可见在三国时代,人到40岁即可自称“老夫”,此言不虚。后来,刘备将逝之际(年)也曾说:“年过五十不称夭”,就是这个道理了。

“(刘)备(对刘表)曰:‘吾常身不离鞍,髀肉皆消;今不复骑,髀里生肉。日月若驰,老将至矣,而功业不建,是以悲耳。’”-载自《九州春秋》

“(刘备):‘人五十不称夭,年已六十有余,何所复恨?不复自伤,但以卿兄弟为念。’”-载自《三国志-先主传》裴松之注引-《刘备敕刘禅遗诏》

一代枭雄刘备(-年)最终活到了63岁,他的一生之敌曹操(-年)则活到了66岁,这二人功成名就、留名千古,可算是了无遗憾的了。

然而,更多大家耳熟能详的三国人物,其寿命却都是不长的(由于三国时期习惯以虚岁记述年寿,所以本文所指的享年都是虚岁)。

不算非正常死亡的关羽(-年,60岁)、张飞(约-年,57岁)、庞统(-年,36岁)、荀彧(-年,50岁)、孙坚(-年,37岁)等人。张纮(-年)60岁,赵云(约-年)约62岁,朱桓(-年)62岁,陆逊(-年)63岁,朱然(-年)68岁,朱治(-年)69岁。荀攸(-年)58岁,曹仁(-年)56岁,张辽(-年)54岁,类似于神话般人物的诸葛亮(-年)也只活了54岁。这些人能活到50-60岁,还算不错了。

诸葛亮,司马懿-一生之敌,终究败给寿命(电视剧照)

再小一点,马超(-年)47岁,鲁肃(-年)46岁,法正(-年)45岁,吕蒙(-年)43岁,曹丕(-年)40岁。这些人都没活过50岁,只能说勉强算在平均线之上。

诸如:郭嘉(-年)38岁,周瑜(-年)36岁,曹叡(-年)36岁,曹彰(-年)35岁,他们都在40岁以下,则明显算得是英年早逝了。

至于孙策(-年)26岁,基本算壮年夭寿;曹冲(-年)13岁,则是地道的少年夭折。

所以,在那个时代,诸如司马孚、吕岱、来敏和张臶这样的寿星着实难得。当然,除了上述说的4位寿星,三国时代还有着一些高寿者。

首先,70以上、80以下的有不少。较著名的有孙权(-年)71岁,司马懿(-年)73岁,卫觊(-年)75岁,顾雍(-年)76岁,贾诩(-年)77岁。其余廖化和宗预都死于年,按笔者推算,他们约生于年,均享年77岁左右。

其次,80以上、90以下的也有一些。名气较大者有程昱(-年)80岁,钟繇(-年)80岁,张昭(-年)81岁,丁奉(约-年,约82岁),杨彪(-年)84岁。这里面值得一提的是出身于弘农杨氏的杨彪,作为忠于汉室的旧臣,曹操很讨厌他,把他的儿子杨修都杀了。杨彪却依然忍辱偷生,最后熬死了曹操,一直活到84岁,笑看风云、傲视强权,堪称另类的“报复”。

最后,达到甚至超过90岁的。汉末交趾太守士燮(-年)90岁,曹魏五朝元老高柔(-年)90岁,对读者来说就是相对比较生僻的名字了。尤其士燮,出生在中国最南端的两广一带(士燮出生交州苍梧郡广信县,今广西梧州市苍梧县),当时叫交州的不毛之地。在蛮荒之地能如此长寿,又统治交州近四十年(-年),士燮可谓极品了。

统治交州40年的九旬老人士燮(画像)

总结起来,在整个三国时代,活到七十的少之又少,难怪一代诗圣杜甫会说“人生七十古来稀”了。这果真是,“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算起来,多少叱咤风云的英雄,最终都因为短寿而功业不棣,招致后世读者唏嘘不已,徒留遗憾而已······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tp/3391.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