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攸县 >> 攸县新闻 >> 栗山车头堂,攸县一支曾经显赫的族系
七月半,在攸县胜似春节,全国各地游子纷纷回家接祖。当然,我也不例外。
上午,参加完台上易氏祠堂庆典后,我就约同栗山车头堂易氏宗亲十几人来家里开会,共商祠堂修建事宜。宗亲们都非常重视,但选址难以确定,大家决定赴现场考察。
栗山车头堂易氏,来自江西宜春,为唐武宗会昌五年乙丑科状元、大理寺评事易重后裔。北宋年间,先祖友仪公在京城做官,与大学士攸县籍彭天益相交甚密,退休后从江西宜春来攸县拜访彭。居住半年,发现攸县景色迷人,民风淳朴,友仪公就在攸县车头购置山地,并把家人接来定居。下传八代至潜公,逢元末大乱,潜公携家眷逃往萍乡金子寨避难。潜公去世前,叮嘱儿子忠则公回攸继承祖业。从此,栗山车头堂易氏生息繁衍,迄今有子孙后裔两千余人,沿着一条贯穿原大桥乡的明月江,自上而下集居相隔五公里远的吾家垄、栗山、四富湾、樟树下。
宗亲一行首先来到四富湾,这里环境优美,风水不错,位置方便。眼前这一片郁郁葱葱的稻田位置,就是栗山易氏响当当人物易秋涵故址。易秋涵,清光绪庚子科举中副榜,后在日本早稻田大学政治经济科毕业,回国后廷试授内阁中书,后宦途多逆境,以知县改官吉林省立高等审判厅推事及民政司民治科科长,前后三任安徽霍邱县令(县长),晚年任福建第一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主任秘书长。他是攸县历史上第一个提出改良水稻品种和改变耕作制度的人,易氏祠堂也因此改称易氏家庙。
接着来到易氏祠堂旧址——栗山,这里离吾家垄约1.5公里,隔樟树下3.5公里,是车头堂易氏发祥地,老宗祠已被毁,但遗迹依稀可见,甚至还留残存基石。记得九十年代,在爷爷的倡议和带领下,我们背着锄头,挑着箩筐,推着土车子、拖着水泥、扛着石碑,一路浩浩荡荡来到这里,将对江山坡上爷爷的祖父镜庄墓进行整修、立碑。镜庄,清秀才,生七子,支系繁茂,聚居樟树下,爷爷的父亲排行第三。
旧祠堂位置已建民房,四周也已被新建民房包围。庆幸的是,老祠堂核心位置是一破旧无人居住的四栋三间土砖房,前五十米远横过一条水泥路,路另一边是杂草丛生、残垣断壁的一大片可开发的空地。土砖房大门正对面米位置,留有一条约二十米宽的空隙可远眺而不致影响风水。虽有些遗憾,但多少还留有一丝希望。
听说吾家垄那里条件好,我们决定去看看。这里原是松江易氏祠堂旧址,现已是一大片稻田,环境确实很美,视野开阔,一眼可眺几里路,只是左青龙缺失,不过幸有左边远处一条小江环绕而下弥补,风水没问题。但考虑到这里离樟树下有点远,且栗山易氏后裔情怀在栗山,可惜那里被挤占,且已是一片荒芜。
大家正在纠结,有人提议在老祠堂那栋土砖房位置,前面建四栋三间带天井露天大厅,往后可扩展为六栋五间布置祭拜堂、其它专用房,且前面有大片残存土地可开发利用,而不像四富湾、吾家垄还是不可占用的农用耕地。大家顿时恍然大悟,最后一致同意新祠堂依然建在老祠堂位置最佳。之后,一同返回栗山老祠堂位置,继续细致调查,并开会研究下一步工作安排。
终于落实了一件大事,我心里些许安慰,傍晚时分,出去散步。自从柏油路铺好后,原来比较沉闷的村落顿时就活跃了,日落黄昏,一路都是成群结队散步健身的村民。虽是自己最熟悉的家乡,但我总忍不住走走拍拍,因为,这里的美景永远拍不尽。
落日渐西沉,山野染金色。青山绿水,原野农舍,小桥流水,樟树下的傍晚,处处弥漫着一种美丽与静谧。晚霞,装扮着天空和大地,山峦、村庄、田野、道路,都被涂上了淡淡的红晕,一抹霞光遮掩着远处的连绵山峰,洁白的云朵也被涂上了瑰丽的色彩。黑黝的柏油路上,我尽情漫步,徜徉在这轻床柔被般的唯美世界。
一路上,迎着夏日里难得的凉风,我吮吸着泥土的芳香,聆听着土气的乡音。樟树下,一块很古老的风水宝地,因樟树密布而名,也是栗山易氏子孙集聚地,仅仅六十几户人家,可百年来人才辈出,教授、高官、名流等显赫人物达三十余人。而今,樟树下已远不及当年辉煌绚烂。团结宗亲,重振樟树下,再耀车头堂,我们后裔义不容辞。
晚霞,散步,柏油路;接祖,祠堂,樟树下,一草一木,一人一物,在这片暮色下,在我的内心深处,莫名萌生出一种强烈的亲切感、归属感、使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