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攸县 >> 攸县简介 >> 让百姓家门口舒心看病株洲深化公立医院
湖南日报·华声在线记者李伟锋李永亮
医院综合改革试点城市,株洲市在新一轮医改中积极破题,取得明显成效,连续两年受到国务院办公厅通报表扬。
破解“看病难”,医院综合改革,完成了哪些答卷,获得了什么样的成绩?
向外借力,提升大病诊治水平
打开株洲地图,一张新的“医院大网”跃然纸上:医院为市级医疗中心,下设4个区域医疗中心、5个县域医疗中心,其间布点2个院士工作站、3个国家级临床重点专科、6个省级临床重点专科、6个省级在建重点专科。
“没想到,在家门口就享受到了国内顶尖水平的医疗。”市民肖伟深有感触。去年底,他被查出右肝患巨大肿瘤,多次去外地求医无果,医院吴孟超院士工作站顺利完成手术。
这背后有一个“借力治病”的故事。
以往,株洲和很多地方一样,遭遇病人舍近求远的尴尬:稍微有点大病,总喜欢往湘雅或“北上广”跑。原因简单:本地医疗水平有限。
“以更大的勇气和智慧攻坚克难,深化医院综合改革,着力补齐医疗短板。”年,时任株洲市市长毛腾飞提出,高位对接引进高水平团队,通过“外引内提”,提升医院医疗水平。
针对发病率最高的肝胆胰疾病,株洲市盯紧中国科学院院士吴孟超,多次登门拜访,以诚相邀。九旬高龄的吴孟超被打动,带领医院建立专科联盟,成立肝胆胰中心,还在株洲设立了自己的工作站。
以此为起点,株洲启动“重点专科建设三年行动计划”。从发病覆盖面宽、市外就诊率高、自身基础较好的专科中,遴选出心脏疾病科、肝胆外科等10个专科,与中医院、医院等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以点带面,带动全市医疗服务水平提升。
通过引进提升,一批优秀医疗卫生人才快速成长,全市整体医疗水平明显提升。目前,有6人入选市级科技领军人才、23人入选市级核心专家,并有系统内学科领军人才6人、学科带头人18人、学科骨干人。全市重点专科出院诊断符合率达95%以上,各种“大病”市外转诊率从年40%左右下降到现在10%左右。
往下使力,家门口就医成习惯
老百姓看个小病要跑几十分钟路,家门口看病不省心、大医院看病太费神,怎么办?
株洲市重新布局区域医疗机构。3年间建立市、区(县、市)、街道(乡镇)、社区(村)4级医疗服务体系,完成城区21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个卫康室布局和标准化建设,改扩建63个乡镇卫生院和多个村级卫生室,构建起居民步行15分钟健康服务圈。
健康服务圈有了,群众是否愿意在家门口看病?
5月28日,虽已过中午,记者在荷塘区月塘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看到,前来治疗的病人还有不少。正在进行康复治疗的谭平告诉记者,他去年11月因中风从社区医院,手术后回社区康复效果明显,“来的时候要两个人扶,现在可以独自坐公交车了”。
月塘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彭纳新介绍,该中心年门诊量已从运营之初余人次升至3.1万人次,“群众在家门口就医已成习惯”。
“探索构建多种模式的医疗联合体,建立市级、基层医疗机构优质医疗资源共享机制,引导就近就诊。”株洲市卫健委主任张纯良介绍,该市先后组建各类医疗联合体37个,市、县医院均派出专家团队,对基层医疗机构进行技术、管理帮扶,促进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大幅提高,着力构建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诊疗新秩序。
目前,株洲市县域内就诊率达88%以上,其中醴陵、攸县达到90%以上。首诊在基层、康复回基层的就医格局初步形成。
协同努力,提高健康保障能力
在推进医院综合改革中,株洲市各级各部门通力合作,协同推进。
市卫健委作为牵头单位,创新管理体制,推动医院实现精细化管理。市财政局不断完善财政补偿机制,已累计投入医改资金.4亿元。市编办、市人社局大力推进编制和薪酬制度改革,激发医院发展活力。
措施有力,部门努力,催生出株洲多个全省“第一”:第一个全面实施国有企业医院改革,第一个全面取消“以药补医”,第一个发放居民健康卡等。
体制机制之变,推动医生主动作为。目前,株洲市已组建家庭医生团队个,常住人口家庭医生签约率达30.38%,重点人群签约率达65.85%,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株洲市医院服务效率、服务质量大幅提升。与改革初相比,就医总时间由93分钟缩短至40分钟左右,平均住院日由15.4天缩短至9.37天;出院患者回访率%,患者就医综合满意率达93.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