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攸县 >> 攸县新闻 >> 如何深化湖南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专家学者
导读
加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既能解决农业发展的突出问题,更有利于农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以创新驱动、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畅通国内大循环,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如何深化湖南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湖南日报》特约请专家学者建言献策。
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培育湖南农业新动能
谢宜章杨亦民
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考察时明确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构建新发展格局,以创新驱动、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畅通国内大循环,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
湖南作为农业大省,应高度重视激活农业高质量发展动力活力。近年来,我省立足湖湘特色深化农业改革,着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形成了农业稳定发展、质量趋优日新的良好局面,但仍存在产业大而不强、产品多而不优、三产融合不深、科技支撑不足、整体竞争力不强等短板。“十四五”期间,湖南农业应积极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大力培育高质量发展新动能,全面提升竞争力。
深度融入国内大循环,放大培育发展新动能的乘数效应
中国有14亿人口,拥有全球最大的中等收入群体,是全球最具潜力的大市场,广阔且不断升级的国内市场需求将持续激发湖南农业源源不断的创新潜能。“十四五”时期,湖南农业应在科技创新、互联网、物流等方面加大投入力度,为全面深度融入国内大循环夯实基础。
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提升湖南农业质量与品牌知名度。目前,我省粮食、生猪、茶叶、烤烟等主要农产品产量居全国前列,但产量高、数量大、质量欠优问题仍未得到根本改变。“十四五”时期,应围绕农业优势产业,进一步加大科技创新力度,重点抓质量建设,朝打造优质农产品方向突破。与此同时,应大力提升湖南农业品牌的知名度。近年来,我省打造了“炎陵黄桃”“安化黑茶”“新晃黄牛”“黔阳冰糖橙”“硒有慈利”“临武鸭”“攸县香干”等一批农业区域公共品牌,但这些品牌大多在全国知名度不高、影响力有限。为此,应树立“品牌就是生命力”理念,加快培育一批在全国有影响力的农业区域公用品牌和企业品牌,同时做实农业加工业、做强乡村旅游业,在更高层次上促进农业“三产”融合,培育高标准、高质量、高附加值的国内大循环发展新动能。
加快构建5G网络体系,助推湖南农业与互联网深度融合。年6月出台的《湖南省5G应用创新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年)》,确定以“三市两山”(长株潭城市群和岳麓山国家大学科技城、马栏山视频文创产业园)为龙头,以典型垂直行业应用为重点,加快5G商用步伐,培育新经济增长点,促进全省经济高质量发展。应通过实施这一行动计划,加快湖南农业直播、电商等自媒体平台搭建,以直播带货等多种途径为优质农产品“引流”,帮助企业、农户打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环节的堵点和难点,通过强化网络应用培育农业发展新动能。
立足湖南区位优势,构建高效便捷的农业物流体系。充分发挥湖南“一带一部”区位优势,优化交通物流网络建设,推动“水、陆、空”交通物流线路融合,加速湖南农业交通物流一体化、集装化、网络化、社会化、智能化发展,促进湖南农业物流“降本增效”,提升湖南农业的内生动力和在国内市场的竞争力。
积极参与国际大循环,在复杂形势中锻造新发展动能
11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三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我们提出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决不是封闭的国内循环,而是更加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为此,湖南农业发展不仅要更好满足国内需求,还要高质量地满足国际需求。
年上半年,我省进出口总值.7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3.4%,其中出口.3亿元,增长5.9%;进口.4亿元,增长30.9%。进口农产品.9亿元,增长99.7%,其中进口粮食.5万吨,增加2.2倍;进口肉类32.8亿元,增加2.2倍。从目前数据来看,我省农业仍以进口为主、出口为辅,且出口结构有待优化,须努力提升出口竞争力。
把握“一带一路”建设机遇,优化湖南农业对外贸易格局。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涉农企业,鼓励农业企业大力开拓国外市场;强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互补合作,防范单一市场风险;引导、支持农业企业强强联手“抱团出海”,有效推动农业产业向规模化、集约化发展;继续做大做优中部(湖南)农业博览会,充分发挥中国—非洲经贸博览会的平台作用和品牌效应,扩大展会的“国际朋友圈”;加快建设中欧班列(长沙)集结中心,充分发挥中欧班列“黄金纽带”作用,激发湖南农产品对外贸易的内生动力。
依托跨境电商发展,加速推进湖南出口农产品示范基地建设。建设好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打造跨境电商农产品出口供应链体系;搭建集跨境涉农产品品牌培育、出口认证、标准制定、“身份证”管理溯源体系等功能于一体的第三方综合服务平台;建设跨境电商服务农村发展示范平台,加快创建省级出口农产品示范基地,带动农业出口企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
把握建设自贸试验区机遇,全面提升湖南农业国际竞争力。复制推广国家自贸试验区改革成功经验,探索具有湖南特色的自贸试验区建设新思路,在更大范围发挥其对湖南农业的辐射带动作用;积极发展涉农货物贸易、涉农服务贸易、涉农保税加工制造业、涉农货物流通服务、涉农金融国际化服务产业、自贸区外围涉农配套产业等,进一步推动湖南农业创新驱动、转型发展、扩大开放,全面参与国际“大循环”。
(作者分别系湖南农业大学商学院MPAcc教育中心副主任、硕士研究生导师;湖南农业大学商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作者均为湖南乡村振兴战略研究院、湖南省涉农企业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
坚持政策科技“双轮驱动”持续有效降低农业成本
孙艳华李阿利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强,中国为此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是重塑我国竞争优势的重大部署。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新兴产业发展的基石,“双循环”背景下,农业发展必须大力提升国内国际双重竞争优势,以积极应对国内国际风险挑战。而高成本是影响农业双重竞争优势的重要桎梏,应坚持通过政策和科技“双轮驱动”,持续有效降低农业成本、切实提升农业竞争力。
正确理解农业“降成本”的重要意义与内涵
近年来,随着劳动力成本、土地成本、环境成本以及质量安全成本等不断攀升,我国农业生产总成本在国际比较中发生了逆转。比如年至年,我国玉米生产亩均生产总成本由.8元/亩上升至.6元/亩,而美国仅从.5元/亩上升至.9元/亩。当前,与大田作物主要出口国相比,我国农业已基本丧失成本优势。据《—年农产品批发行业市场竞争格局分析与投资风险预测报告》显示,中国进口农产品完税后的价格比国内农产品低30%-40%,这一数据凸显了我国农产品高成本问题。
鉴于此,“降成本”成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环节。按照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降成本”不仅包含绝对意义上成本支出的减少,也包含相对意义上成本比重的降低,还包括对高成本的有效抑制。降低我国农业成本,应采取适应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总体要求、彰显“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的多维举措,避免直接降低生产者工资、侵犯劳动者权益、降低环境标准和资源使用率等低级别思维和做法。
强化政策引领,推动农业“降成本”
规范土地流转秩序和价格,降低土地流转成本。近年来,随着我国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农业土地成本上升问题日益凸显。在我国主要粮食作物平均生产成本中,土地成本增速已超过人工成本增速,成为推动农业生产总成本上升的重要因素,导致农业生产经营利润空间不断被压缩。11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期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做好农村承包地管理工作做出重要指示,强调要坚持把依法维护农民权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促进农村土地资源优化配置,促进乡村全面振兴。
提高农业机械化程度,降低劳动成本。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加强农田集中连片建设,降低土壤细碎化程度,提高农业机械化应用水平;鼓励和支持农机生产企业强强联合、做大做优,生产适应湖南丘陵地形、适应家庭农场的小型农机产品,研发符合湖南农业重点优势产业发展需求的加工机械装备;支持农机企业在自主研发基础上加大“走出去”步伐,推进动力换挡和无级变速拖拉机整体制造体系升级,破解高端农机市场供给不足问题。
整合各种涉农资源,降低生产资料成本。我国人均耕地少、质量偏低,土壤有机质含量不及欧洲同类土壤的一半,导致我国以高投入高产出方式用占世界8%的土地养活世界33%的人口。湖南“地少质低”问题更为突出,应加强农田基本建设,提高土壤质量和肥力;大力扶持农资龙头企业做大做强,提高其规模化水平和品牌竞争力,推动降低我省农资生产成本。
加快推进农村金融改革,降低农业融资成本。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纳入不动产统一登记,推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偿退出和互换试点,推动不动产统一登记向镇、村延伸;因地制宜采取多种“两权”(农村承包土地的经营权、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价值评估方法,进一步增加商标权和其他无形资产质押受理点,降低农村“两权”抵押和无形资产质押融资的制度性交易成本;促进农村基层公共服务机构与农村金融服务网点相互协作和融合,为农业生产营造良好金融环境,激发微观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深化体制机制改革,降低制度性成本。坚持市场化改革导向与保护生产者利益并重,持续创新农业经营制度,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健全市场调节机制,探索建立大宗主要农产品价格与保险、成本、补贴及国际市场价格联动的国内农产品支持保护政策体系。
强化科技创新,促进农业“降成本”
强化协同创新,培育高产优质农产品。加强校企、校地合作,培育适合市场需求的农产品品种,提高农业良种化水平,提升农产品营养、绿色和安全水平,推动农产品生产向品牌化、个性化、定制化方向发展,打造高附加值农产品,间接降低农业生产成本。
推进农业产业链升级,全面提升“智慧型”生产能力。倡导农业全产业链理念,培育集生产、仓储、物流、加工、销售于一体的综合性农业集团;打造领军型农业产业集团,参与国际农产品产业链再造与分工,提升我省农产品的竞争力和话语权;加强对农业生产者的职业素质培训及网络、移动网络终端、电子商务等技能培训,提高其“智慧型”生产能力和水平,间接降低农业生产成本。
增加农业科技研发投入,提升农业综合生产效率。加强湖南水稻、粮油等重点优势产业科技研发力度,做精做优一批重大项目;构建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应用体系,提升农技推广人员技术水平,扶持一批农业社会化服务企业做大做强,推动农业科技成果及时转化应用。
(作者分别系湖南农业大学商学院营销系主任、教授;湖南农业大学商学院书记、教授;作者均为湖南乡村振兴战略研究院、湖南省涉农企业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
把握扩大内需战略基点积极发展农业新业态
刘舜佳刘纯阳
当前,因新冠肺炎疫情叠加世界经济深度衰退、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大幅萎缩、国家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盛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变化,我国发展的外部环境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逐步加大。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根据我国发展阶段、环境、条件变化作出的战略决策。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把握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大宏观政策应对力度”。
在强化“双循环”背景下,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应注重充分发挥国内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将满足国内需求作为重点,利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积极发展农业新业态。
农业新业态,是指现代农业发展到一定阶段,通过产业创新与融合而产生的不同于传统业态的农业新型产业形态,其突出特征表现在技术进步、农业多功能拓展以及新要素价值凸显。近年来,我省大力发展农业新业态,取得了显著成绩。而制约我省农业新业态发展的问题主要在于:一是新型农业基础设施不够完善,不利于休闲观光农业、数字农业、智慧农业、互联网农业等农业新业态发展;二是农村电子商务发展质量有待提高。网络覆盖不全,农村互联网普及率低,电商人才“引不来”“留不住”,已成为新模式推广的主要“瓶颈”;三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力度不够。培育以家庭农场、农村经济组织、公司农场、生态农庄、农业科技园为代表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面临农地流转困难、融资不易、配套服务跟进不足、人力资本和农业技术相对薄弱等障碍。
当前,我省发展农业新业态应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以创新驱动、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农业新需求,全面提振农产品消费,拓展农业投资空间——
发展数字农业,以新型服务要素驱动农业生产模式创新。充分利用大数据、区块链技术,将农业数字化转型作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战略。建立基于大数据分析的农业信息资源平台,服务政府决策、农户需求、企业生产;加快数字农业技术创造性发展和创新性转化,以“互联网+现代农业”打造全产业链体系;推进数字信息服务在农村电商领域的运用,构建起“政府顶层设计+企业生产创新+农户职业转型+商家精准服务”的农村电子商务多元化发展新模式。
推广休闲农业,以高端产品供给推进农业消费模式创新。充分利用我省良好自然生态、雄厚农业基础、悠久农耕文化、独特区位优势,以发展农业、繁荣农村、富裕农户为目标,大力发展休闲农业。通过优化顶层设计、完善基础设施、提高服务水平、挖掘文化内涵,着力打造一批类型丰富多样、品牌影响显著、市场需求旺盛、营收快速增长、助力农民致富、加速职业转型的休闲农业和生态农庄,在农业全产业链基础上创新农业消费模式。据年在长沙举办的首届中国休闲旅游博览会所公布的信息,我省已有休闲农业经营主体近2万家,年接待游客超2亿人次,年经营收入达亿元,为乡村产业振兴、消费模式升级提供了有力支撑。
培育智慧农业,以信息智能技术融合推动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创新。加快智慧农业关键技术装备创新,打造集实时感知、智能决策、精准作业、科学管理于一体的智慧农业体系;打造区域智慧农业大数据中心,开发“三农”数据库和智慧农业信息管理系统,实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数据共享,降低智慧农业研发运营成本,为改造传统小农生产经营方式、实现农业领域“大众创业、万众创业”奠定良好基础。比如航天宏图公司在我省建立起智慧农业决策支持平台,为农业从业人员提供信息精准管理、作物长势监测、精准气象格点预报、农业灾害防治等服务,实现了用科技为农业赋能。
普及农村电商,以信息化高速公路建设促进农产品市场流通模式创新。大力发展农业信息服务网站、农产品企业对消费者(B2C)、农产品企业对农产品企业(B2B)、农产品企业对农产品企业和消费者(B2B+C)、第三方交易市场等多种农村电商运营模式,促进农产品生产经营一体化、农产品流通安全化、农产品流通渠道多元化。通过加强农产品市场信息化建设和发展农产品多元化流通主体,促进农产品全域流通、实现农业生产和消费的高效对接。
拓展海外市场,推动湖南农业对外贸易模式创新。应努力实现湖南农产品对外贸易包容性增长,摆脱农产品贸易容易引发贸易摩擦、遭遇绿色贸易壁垒、位于国际分工体系低端的困境。围绕互利共赢、集约节约、产业融合这三大包容性增长内核,从农产品贸易结构升级、贸易属性外延、贸易模式优化、贸易市场分散、贸易主体置换五大渠道着手,加快碳排放密集型产品向技术服务密集型产品转变、单纯农产品贸易向以对外直接投资带动贸易扩大转变、单纯产品供应商向“产品+服务”集成供应商转变、贸易伙伴由过度集中向灵活分散转变、传统外贸企业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转变。
全面推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深度介入农业新业态发展。据调研,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农业新业态的参与度明显高于传统普通农户,经营收益也普遍较高。为此应全面促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深度介入农业新业态发展,降低传统种养方式下的农药化肥投入、增加有效劳力投入、提升农业生产品质、带动普通农户增加收入,使农业新业态与“绿色兴农”有机融合,确保湖南农业走现代化可持续发展之路。
(作者分别系湖南农业大学商学院副教授;湖南农业大学商学院副院长,教授)
锻长板补短板深化湖南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易朝辉莫鸣
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南时,对发展精细农业给予肯定,并强调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以创新驱动、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
近年来,通过积极探索和深入推进,湖南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了新进展。年,全省农林牧渔业增加值.2亿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增长9.2%。然而,新冠肺炎疫情的持续冲击给湖南农业带来一定负面影响,也暴露出我省农业产业链、供应链的一些相对薄弱之处,农产品生产与消费的有效衔接尤须进一步加强。
“十四五”时期,湖南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彰显新作为,须正确理解运用“木桶原理”,找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长板与短板,着力锻长板补短板,聚力增强农业产业链、供应链韧性,推动湖南农业高质量发展。
发挥农业比较优势锻长板,坚持发展精细农业拉动内需
湖南物产丰富,主要农副产品如粮食、棉花、油料、苎麻、烤烟以及猪肉等产量均位居全国前列,粮食、生猪、蔬菜3个产业全产业链产值已超千亿,茶叶、油料、水产、水果、中药材、南竹等产业优势正在显现。与此同时,湖南农产品存在“小而全”局限、缺乏“大而专”优势,规模化、品牌化农产品较少,粗加工多、精深加工少。
为此,我省应坚持走精细农业发展道路,从农业全产业链视角做好产前、产中和产后的精细化,持续实施品牌强农、特色强农、质量强农、产业融合强农、科技强农、开放强农“六大强农”行动,做大做强“一县一特”“一特一片”特色主导产业;通过标准化生产提升农产品品质,推广“两品一标”认证和质量追溯体系建设,培育好区域公用品牌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好企业产品品牌对接中高端目标消费群体;创新线上线下营销模式,实现农产品生产地与消费地精准对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需要。
落实国家粮食安全新战略锻长板,全面打造粮食供应新格局
湖南是全国产粮大省,播种面积达万亩,年粮食总产量万吨,位居全国第十位。长期以来,湖南坚持把粮食安全放在突出重要位置,年启动实施总投资.92万元的“优质粮油工程”,着力打造“湘字号”粮油品牌,增加绿色优质粮油产品供给。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为此,湖南应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生产、产业规模化发展以及社会化综合服务;统筹做好粮食种植结构优化、重金属污染耕地修复与治理、大力发展特色优势农业产业园等工作,积极探索现代农业发展与小农户的有机衔接;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稳步提升高档优质粮源供给能力与效率。
聚焦新一代农业信息技术锻长板,加快推进数字农业建设
新一代农业信息技术对于农业作业标准化体系建设、农业资源统筹管理、农业生产决策、农产品质量监管等具有重大意义和作用。
年,我省2万多个行政村实现网络宽带、4G移动信号全覆盖;建设益农信息社2.1万个,服务万人次;在20个县市区开展农业物联网应用示范,建成了一批示范基地;全省农业生产数字化水平达19.38%,农产品网络零售额逾亿元。基于此,湖南应全面构建基础数据资源体系、强化技术装备系统应用、加快推动生产经营与服务数字化改造转型,整体推进数字技术与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以及乡村治理体系的深度融合,助力产业振兴与政府服务融合发展,为湖南现代农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新动能。
补齐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短板,为农业转型升级拓展新空间
当前,我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短板主要体现在道路交通基础设施、农田灌溉设施、农产品冷链物流仓储基础设施等方面。比如年,全省农产品综合冷链流通率仅14%,全口径农产品流通环节腐损率达21%。
因此,我省应进一步整合统筹财政支农项目资金,加快农村道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形成内畅外通的农村交通网络体系;大力建设以先进水利灌溉技术为支撑的高标准基本农田,提升耕地地力与质量、农业机械化效率;加强农村冷链物流仓储基础设施建设,降低物流成本,促进农产品仓储保鲜,确保农产品质量、减少农产品损耗。
补齐现代农业人才培育短板,为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人才保障
年末,我省农村人口有.7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7万人,其中.8万农民工乡内从业、.9万农民工外出从业,外出省外的有.2万人。农业人才总量不足,对我省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产生了制约。
鉴于此,我省应进一步聚焦新型职业农民、农业高端人才和创新创业人才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应分阶段、分产业提供长期性、多样性、针对性培训,注重创业思维、创新精神、创业知识与技能、企业经营管理、产品营销、农业技能、农业情怀的培养塑造;农业高端人才培育应以湖南农业优势特色千亿产业链为主要依托,不断引进国内外农业顶尖人才和创新团队,大量引进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生物种业、食品产业、生物质能源产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所急需的高层次紧缺人才;创新创业人才培育应突出吸引大学生、市民、退伍军人、工商企业家、创业投资家等深入乡村创业。
(作者分别系湖南农业大学商学院工商管理系主任,教授;湖南农业大学商学院副院长,教授)
原载《湖南日报》(年11月10日05版)
[责编:李絮枫]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