攸县

地名看中国之湖南攸县

发布时间:2022/7/9 15:38:34   
攸县地名由来《水经注》载:“县北带攸溪,盖即溪以名县也。”攸溪,即攸水。据《水经注》、清同治《攸县志.县城图说》记载,攸县古城在县东攸水之南,五代后梁(-)迁至今址。现今的县城位于攸水与洣水交汇处下游的洣水北岸,攸醴平原南端。《水经注》记载:洣水“又西北过攸县南,攸水出东南安成郡安复县封侯山,西北流径其县北,县北带攸溪,盖即溪以名县也。"唐李吉甫撰《元和郡县图志》载:“攸县西南陆路至衡州,在三百四十五里。"安复即今江西省安福县,衡州即今衡阳市。由此可见,攸县县治原在县境东部攸水南岸无疑,确切地址不见史志记录,尚不能确定。目前存有两种说法:一说在今网岭镇罗家坪村(见《攸县志(—)》50一51页),一说在柏市镇(见《柏市地方志》9---12页)。攸县历史攸县早在新石器时代初期,攸县境内就有人类繁衍生息。原名“攸水县”,县境有攸水得名,唐改攸县。春秋、战国攸县属楚黔中地。秦在湖南设置12个县,其中阴山县,衡山县,桂阳县,攸县属阴山县。西汉高祖五年(公元前年),置长沙国,攸县、容陵均属长沙国,攸县之名第一次出现于史籍。阴山县属桂阳郡。东汉攸县、容陵均属荆州长沙郡。三国吴太平三年(),分长沙东部为湘东郡,西部为衡阳郡,阴山改属湘东郡,攸隶湘东。晋太康元年(),置长沙郡,属荆州,领攸、蒲圻十县。南朝齐攸县、阴山均属湘东郡。梁(~)始迁县治于攸江之上。此为老县治之所在,即今网岭镇罗家坪村。陈(~)壬申,湘州刺史王琳袭据湘州。辛巳()湘州降,罢罗州,改攸县曰攸水,隶湘州。隋攸水、阴山、茶陵、建宁(今株洲)四县并入湘潭县,属衡山郡。唐武德四年(),废湘潭县,置南云州。攸水县分置为安乐、新兴两县,与阴山县、建宁、茶陵均属南云州,州治设攸水县治,贞观元年()废南云州,将攸五县合并为攸县,属衡州衡阳郡。武后圣历元年(),分出攸县所辖茶陵旧地,复置茶陵县。五代后梁(~)、后唐、后晋三代,攸县均属潭州。此时县治由罗家坪迁至洣水北岸。后汉,乾祐元年(),攸县改属衡州。宋至道三年(),以潭州属荆湖南路,领长沙、攸、醴十一县。元攸县以民至万户升为州,称攸州,属天临路。明洪武二年(),改攸州为攸县,属长沙府。清攸县属长沙府。民国3年()废府设道,攸县属湘江道。民国11年废道,县直接属省。民国27年()省、县之间设“行政督察区”,攸县属湖南省第二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设衡阳,后迁耒阳。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攸县属衡阳专区;年改属湘潭专区(专区后来改成地区)。年7月,实行市管县体制,攸县改属株洲市。年9月,大同桥乡撤乡设镇。1年,上云桥乡、菜花坪乡撤乡设镇。年,石羊塘乡、高枧乡、市上坪乡、高枧乡、钟佳桥乡撤乡设镇。截至年,攸县辖13个镇,即:鸾山镇、皇图岭镇、丫江桥镇、酒埠江镇、渌田镇、石羊塘镇、桃水镇、黄丰桥镇、网岭镇、新市镇、莲塘坳镇、菜花坪镇、宁家坪镇;4个街道办事处,即:江桥街道办事处、联星街道办事处、谭桥街道办事处和春联街道办事处。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zp/795.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