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水井,在湖南坳乡金水村银塘村民小组,是一口古井。同治版《攸县志?古迹卷》记有古迹37处,金水排名第四。据载:“金水井,在县北八十里。相传昔有杨仙在乡民张氏家求水,老妪出汲三里外,仙怜之。遂钻其舍前面盘成窟,泉涌出,以其水贵如金,故名”。元代邑人、集贤院待制冯子振有《题金水井》诗:“一泓秋水锁秋烟,传是仙家导引泉。脉脉琼浆经劫老,散为珠玉洒江天。”清嘉庆年间,贡生陈圭游金水井,题《金水井》七律诗一首“何代真君道姓杨,御风求乞白去浆。汲瓶正惜清江远,凿石旋飞活水香。尘世向来无海蜃,神仙到此亦沧桑。行人更有相如渴,闲倚茅檐吊夕阳。”金水井如今仍在,是一口垂直水井,井口直径约1米,深约3米。其水清澈甘冽,附近村民皆饮用此水。金水井上侧有一道路经过,原有十几棵古樟荫庇路旁,恰如一处天然凉亭,当地劳作农人和南来北往行人,皆于金水井旁休憩纳凉,汲饮井水。为保护这口千年古井,今年当地民众出资,在井四周筑就水泥地面,井口处备有水瓢和水杯,方便过路人饮水。在金水井东有一溪流叫金水。金水,今称为泽江。当地人说,这条江“上为金水,下为泽江”。乾隆版《攸县志?山川卷》载:“金水,北江乡,去县北八十里,牌子山发源,出醴陵渌口”,把整个泽江称之为金水。同治版《攸县志?山川卷》载:“金水,县北八十里,牌子山发源,绕出蛤蟆石至泽田,名泽江,与沙河会于丹陵桥下。”由此,这里以金水称名,自元代一直至民国便称金水里。元明时,攸县5个乡,乡下设里,当时的金水里包括今杜口、高田、半山、田黄、田安、下垅、田心、崇新、田立、自村、黄村、车塘、自岭、自友等地域。清代设都,里的范围就小了。民国27年至36年(—),设有金水乡,辖华都的笙塘铺、湖南坳、田心屋、马凰塘、打牛坪、白日坳等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有人提议用“金水”命名乡、大队名称被否决。20世纪90年代湖南坳乡办水泥厂取名为金水江水泥厂。年4月,自村村与崇新村合并,两村村民一致认为以金水作为村名最为恰当,故名金水村。民国时期,金水乡驻地设在距金水井约米的地方叫“银坑”。旧时,从攸县南部至北部有一条古官道,这条古道就经过银坑。攸县南部人士往北行,当天大都在银坑下榻。银坑自然成为一村落,因地处一凹形地带,依风水之说即为银盆形,所以叫银坑。此地多为罗姓人家,建有“罗氏大宗祠”,罗姓大户,自民国初年办有小学,在古道边立有几家铺面,建有一大片屋场。为防盗防匪,建有1座10多米高的碉堡。那时的银坑可谓是繁华之地。年5月,一是因“银坑”之名是攸县名片性地名,二是已有“银坑公社”,便将这里的“银坑”改为“银塘”。宋代县人彭天益对答宋徽宗有“金水绕银坑”的佳句,县内有人认定是指南水绕银坑之象。而金水井人认为,是指今湖南坳的“金水绕银坑”。因为从地名水势看,这里的“银坑”,金水从东至西奔来,在银坑米处,忽又由南转北,对银坑呈环绕之势。录此一说,存之待考。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
http://www.aideyishus.com/lktp/8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