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七月半,攸县人要接祖!
此时,不管身在何处,必须千里迢迢赶回家乡,春节可以不回家,但七月半必须回去!从记事起就知道,接祖是件大事!我们攸县人说“七月半”,通过人们口口相传,节日的来历不得而知,但就算是在现代文化冲击极大的今天,攸县人也严格地遵守这个传统节日,比过春节、端午、中秋还要隆重、更为庄严。
约摸到了七月初七八,家家户户就开始打扫香案、牌位、挂钟(响板),一般是从初九的下午就开始了接祖,有些地方是初十、十一,据说有些特别孝心的人家,初一就开始接祖了,所以接祖的日子不一定,送祖一般都是七月十五日。
为了做好接祖的准备,每天的伙食是必须妥贴考虑的。这个季节正是攸县麻鸭出产的时期,每家肯定是会买上几只的,因为要给先人吃血食;艾叶斋或粟米斋等特色点心也是要准备的;钱纸、香烛、炮仗是必不可少的!
最为表达后人想念祖宗的事情要数写“钱包”一事了!各家都是由读过书的来写钱包,除了给自己的先人送上表达孝心的钱包,还要打点各路牛头马面的、阴间的大头管事的,生怕自己的祖宗在下面过得不顺利、被欺负!钱能搞定的事,后人必定全力以赴啦。一般钱包封得越多,表示越孝顺!除了给自己直系的祖宗送,还有旁支的过身的亲亲戚戚!只要是自己想感念的先人,都会一一表达自己的思念之情。这件大事一般都是在接祖那几天里做。
到了正式接祖那日的下午,约摸酉时,正是天色将暗未暗之时,家家户户香案摆好、牌位放好,一块祖考祖妣的,一块显考显妣的;香烛点上、放上几只果碟、三杯茶、三双筷子,香炉点上香、油灯点燃;香案前放个铁桶(烧钱纸用),拿了炮仗在门外边放了,嘴里念着“各位祖宗回家咯,家里后人准备的孝敬的”。接祖算是正式开始了!
祖宗接回的那几天,基本上每天会杀一只鸭。杀鸭是直接就在香案前杀,用鲜血祭拜。每餐饮食十分讲究,做好后,必先恭敬地给先人摆上,点香、敲钟(或是响板)、放一小串炮仗,告诉祖宗可以吃饭了。小字辈们看着满桌的美食也不敢动,必须等先人受用完毕才可轮到自己吃,据说这样以后会变聪明的。
记得小的时候,这几天,除了前面说的写钱包,还有一件事,就是凿钱纸。现在纸钱都是直接在市场买的,印的花花绿绿的,看着数目巨大,好象少了份心意。以前都是有打铜钱的铁模子,自己在草纸上一个个凿出来的,充满了虔诚的心。这些钱纸在每天吃饭时,烧给先人。
在接祖这个节日里,还有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仪式,好象现在已经消亡了,那就是“发神”!一个村子,选定一户人家做“发神”的地点,会选择一个阴火重的人,作为神附身的载体。到了晚上,全村人紧张万分地聚在厅屋。香案前摆了一个盘箕,里面薄薄铺一层米,那个阴火重的人拿着一个“Y”字型桃符在盘箕里磨,然后过了不知多久,突然会神上身,他可能是某家先人的替身,会和后人交流他在阴间的生活状况,这个时候,后人们往往激动悲伤地抱着痛哭,如果知道祖宗在下面过得不好,比如屋漏水啦,就会扎灵屋烧给先人;如果受欺负啦,会多多地烧钱纸打点。这样的事情很多,非今日科学可以解释。
到了七月十五日,下午四点左右,家家户户就要开始送祖了,毕竟祖宗也是要回去阴间的。在河边堤岸上,或屋前空地上都可以,铺上稻草杆,在上面放上各色礼物,钱包,香,虔诚点燃,待其静静烧完,放上一挂鞭炮,算是和先人作告别。
下一次,又是下一年了!
这是一个阴间与阳间可以交流的日子!是一个先人与后人可以重逢的节日。是我们不忘祖恩,传递孝道的仪式!
隆重庄严永远!
作者:尹雪娇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