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攸县 >> 攸县经济 >> 攸县丁家垅村有位能人,人称攸县山歌大王
————品牌推广————
丁力群,新市镇丁家垅村人,年出生,年过八十。他中等个子,耳聪目明,身体健旺,红光满面,精神生活充实,整天乐呵呵的。
他的童年生活是在旧社会中度过的。他经历过贫困苦难的生活,唯一感到幸福的是,丁氏公祠供他上完小学。学习期间,书包、笔墨、纸砚、石板、膳食都是享受祠堂供给制。他上的是国民丁家垅“聚书学校”,“四二制”,初小四年,高小两年。高小毕业那年,正好碰上解放土改,学校发挥了他会唱会演的特长,让他参加了学校宣传队,打腰鼓、扭秧歌、唱花鼓戏。
高小毕业后,丁力群参加农业生产两年,家里让他学驾船。年县里组织船运公司,公司领导非常看重丁力群的文艺才能,让他物色人才,办水上文工团。这时他觉得自己还是“半瓶子水”,尚未经过正规的训练,许多地方出不了“大场”。于是,他向领导说明情况,请假一年,拜槚山株形岭陈盛生为师学唱戏。陈盛生是王初和的徒弟,乃攸县戏剧大师柏市的刘彬的徒孙。这期间,他走遍了县内外的十里八乡,生、旦、净、丑,样样角色都扮演,还强记下了许多传统剧目的剧本。那时候,人们普遍文化程度不高,师父传下来,做一个好的梨园弟子,需要很强的记忆能力,剧本中的人物出场、过场、退场、道白、对话、唱词需胸中了然。丁力群记忆能力非凡,不到一年的时间,他记下了《辕门斩子》、《杀四门》等,湘剧剧目,唱腔为南北二路;他记下了《磨房生子》、《小姑贤》、《劝夫》、《兰桥会》、《煮海》、《刘海砍樵》、《百忍堂》等花鼓戏剧目。
艺成后出师,他回到航运公司,领导让他马上组班成立“水上文工团”。他不负重望,不到一年的时间,文工团办得有声有色,引起了县文化局的重视。年县业余剧团调演,丁力群所带的文工团参加汇演,一举成名。年县花鼓剧团扩大队伍有意招丁力群进团。县航运公司领导以大局为重,忍痛割爱,只得让丁力群离开单位,进花鼓剧团成为正式演员。
年上半年攸县农村实行国民经济大调整,解散了大食堂,丁家垅劳动力缺少,丁力群响应党的号召回乡参加农业生产。当年他24岁,在丁家垅老家成家立业。年,丁家垅大队干部为配合中心工作,让丁力群组织锣鼓班,成立了宣传队、龙灯队。从此,他那擅长吹打弹唱的能力,发挥得淋漓尽致。文化大革命前,他还传承乡村民俗,组织了唱插话的班子,他做歌郎,是其中的骨干成员。以后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于历史原因,他带的文艺班子有盛有衰,到上世纪70-90年代,进入鼎盛时期。元宵节的日龙灯、夜龙灯,办得风生火起,人们喜闻乐见。
时间老人进入了新世纪,他的文艺班子有人继承。他年过七十也退休了,但从事文艺的兴致勃勃。他参加县“美丽攸州我的家”文艺演出活动,时间8天,自始至终在场。他在县城主会场上台清唱花鼓调《五送郎》;在阳升观唱小调《牵牛过江》(牵一条牛);在银坑枧头巨山坪表演小调《牵牛过江》(牵两条牛);在酒埠江水库寒雹坳表演下象棋;在鸭塘铺马鞍山表演唱山歌……这一次他唱山歌,一炮打响。他音域宽广、声音雄浑高亢,歌声充满了乡土生活气息,震动了全场的观众。县宣传部的王三艳称他为“攸县山歌大王”。
年春节,攸县文化节在丁家垅村“丁香苑”广场举行。那一天,十里八村的人们纷纷涌向丁家垅。丁香苑广场人山人海,彩旗飘飘,气球标语高悬,是丁家垅自古以来的第一次大盛典。丁力群在台上打山歌,清唱花鼓小调,赢得台下观众热烈的掌声。
丁力群多才多艺。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他来到酃县(炎陵县)跟一个衡山师傅(土郎中)学医。上山挖草药、学拔火罐、烧灯火炙。如今,他擅长风湿、类风湿病的治疗。如骨质增生、柱间盘突出、关节炎、肩周炎、颈柱病等,以中药治疗为主,兼贴膏药、烧灯火,疗效较好。他无师自通,会做砖匠,砌墙、粉刷、浇梁、贴瓷板,手艺都可以。他种田也是能手,扶犁掌耙,育秧撒种,手上工夫样样都行。
丁力群是丁家垅的一位能人,一位名人,值得点赞。
作者:龙新田,如需转载加小编申请白名单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