攸县

考前最后一波答题高级词汇最全盘点,用了

发布时间:2023/3/22 20:41:25   

太长了,好难背啊

请你自动进入我的脑子

干货太多了,记不过来了

收藏夹里的干货已经多到吃灰了

虽然“今天下苦背诵久矣”,但干货不能停!因此为了实现减负同时又加分的远大理想,今天播播老师给大家准备了超好记超好背的。

一段话记不住可以理解,一个词也记不住就真的要挨打了!!!

当然,除了易背以外,高级词汇的作用还在于可以瞬间提高你答案的逼格,加分于无形。我们来看下面一个例子:

低分表达

传播技术已经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对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产生影响。

高分表达

传播技术已嵌入进我们的日常生活,塑造并书写了我们的生活经验。

怎么样?!热点可以理解、话术可以简记,但背了就会、用了就加分的高级词汇,你怎么可以错过?!

▲内容概览(仅展示内容,不具有逻辑关系)

特别说明:

1.词汇好记,但也要多用才能真正在答题时想起来,建议大家在熟记之后多用,达到最佳效果;

2.所有词汇均来自于学术论文,部分词汇虽较为常见,但也有助于提高内容表达逼格,因此也纳入清单中;

3.词汇的替换并不绝对,在使用时结合具体语境使用;

4.词汇的分类较为简略,部分词汇有多种用法,大家视具体情况使用即可;

高级词汇-动词篇

01背书

释义:引申意思为他人以自己的信誉等为你的事情或为你说的话作担保、保证。

用法示例:

一些媒体平台为了广告费、竞价排名等利益,放弃了把关人的职责,为假医生、假专家背书站台,消耗了平台的公信力,更伤害了整个社会的诚信。

02辩驳/批驳

释义:提出理由或根据来反驳对方的论点。可以做动词,作动词时常接有力、进行等词;也可做名词,作名词时可代指理由、根据等词。

类似的词语还有:批驳。

用法示例:

1.在这一现状下,辩驳西方敌对意识形态,阻断西方敌对意识形态在我国网络的侵入极为重要。

2.无可辩驳的是,互联网的出现打破了包括电视在内的传统媒介对信息的垄断,并稀释了本来就较微弱的电视的公共性。

3.看起来,“转折”是在表达不同的理解,“否定”是在澄清应然的认识,“疑问”是在抛出可能的辩驳。

03存续

释义:存在并持续,一定程度上可替换发展、存亡等词语。

用法示例:

当前对建设性新闻的讨论不是为了解决它的未来存续问题,而是借助它来理解正在变革中的新闻业。

04倒逼/促逼

释义:即逆向促使。倒逼来源于经济领域中货币供给的倒逼机制。一定程度上可替换促使、促进、迫使等词。

类似的词语还有促逼。

用法示例:

1.受南昌市民喜爱的“啄木鸟在行动”,是当地媒体开辟的专栏,近年来通过媒体曝光,倒逼职能部门转变作风,根治了一大批城市管理“顽疾”。

2.舆论场中逐渐形成了新媒体倒逼传统媒体舆论、市场化媒体倒逼主流媒体、网络谣言倒逼政府回应及解决热点问题等多重倒逼效应

05反噬

释义:原意为反咬一口,指恩将仇报,现在可指产生负面效果。

用法示例:

1.试问:假如我们每天快速奔向制造能动、反噬对抗的另一个平台,从事着高度内卷化、的工作,那么再智能化的交通基础设施又有何意义?

2.在“第六媒介”时代,如何平等对待智能机器人、避免自我中心主义以不致于投射自身而产生反噬?

06反演

释义:在人工智能领域又称为人工智能反演(inversionwithartificialintelligence),是指能够模仿人类智能的计算机程序系统即人工智能专家系统,它具有学习和推理的功能。某种程度上可用来指反向操作。

用法示例:

1.与平台劳动自然生成的正常数字劳动不同,另类数字劳动是“活的劳动”对数字化基础设施的反演,它是一种在特定文化脉络中展开的有组织的实践,凝结着劳动者作为主体的智力、情动(affect)与协作。

2.因此,出行平台一出现,司机们就开始了“反向操作”——这是劳动者对基础设施的技术反演。

07泛化

释义:泛化关系是类元的一般描述和具体描述之间的关系,具体描述建立在一般描述的基础之上,并对其进行了扩展。现在指某种现象或概念、内涵的扩大或扩展,某种程度上可代指扩大化、过多等内涵。

用法示例:

随着数据新闻实践的发展,“数据”的含义被逐渐泛化,从而失去原本开放数据的本义。

08赋权/赋能

释义:赋能指赋予某种能力和能量,使其能够如何如何;赋权指一种参与的过程,是将决策的责任和资源控制权授予或转移到那些即将受益的人的手中,简单理解为给其某种权力。

在使用这两个词语的时候,一定要明晰所赋的对象是什么,如果是能,那么就是让其拥有没有的能力,是比较具象的事物,如果是权,那么就是比较抽象的事物。

用法示例:

1.信息科技的普及促使边缘化的韩国年轻人自我赋权,并建构了“临时的自治区域”,透过在线聚集和活动,对于韩国官方权威和父权产生抵抗。

2.以智能编辑部的生产流程来看,人工智能已逐步赋能到媒体的全生产环节:选题策划、信息采集、新闻生产、个性化分发、沉浸体验、效果反馈等,大幅改造了媒体的内在流程和运行逻辑,提升了媒体的生产和传播效能。

09勾连

释义:原意为勾结,现可指与......有联系,可以一定程度上替换结合、联系等词。

用法示例:

我们撰写此文重提新闻专业主义,这其中有对它是什么和不是什么的进一步阐释,更有对它的提倡和弘扬,并进一步提出它如何——可以并且应当——与新技术时代的公共生活(civiclife)的重建相勾连。

10规约

释义:作为名词可以指具有某种重大意义的公约或共识性的章程,可一定程度上代指公约、公式等词;作为动词(更常用)可以指约束、规范。

用法示例:

自律与政府的“他律”是并行的两种媒介规约方式,自律对他律起到增补作用,并被认为更有效率、更灵活,而且可能减少立法程序上和条文上的麻烦等,因而具有其他管理方式所不具备的优势。

11裹挟

释义:(形势、潮流等)把人卷进去,迫使其采取某种态度,一定程度上可代指卷入、使......受影响。

用法示例:

这些青少年,已经完全迷失了自我,对偶像和明星形成的是一种盲目崇拜,被畸形的“饭圈”给完全裹挟和控制了。

12夯实

释义:加固,打牢基础。

用法示例:

正因全球化带来如此这般的新变化,“在全球化和全球文化形成的过程中,各民族、国家都在弘扬传统文化、夯实认同基础,以增强民族国家的凝聚力。

13检视

释义:检验查看,可一定程度上替换审视、反思、思考、探究等词。

用法示例:

随着智能手机和流媒体技术的私有化,患者的自我赋能活动被拓展到更日常私密的范围,自我生产的疾痛知识呈现出什么特征,是值得媒介化研究检视的问题。

14建构/解构/重构

释义:借用自建筑学的词语,原指建筑起一种构造,现有美化,建立,建全的意思。

解构:解构,或译为“结构分解”,是后结构主义提出的一种批评方法,现用来代指分解、消解、拆解、揭示等意涵,通常与神话、权威等词连用。

重构:指重新建立。

用法示例:

1.社会性别与社会不平等结构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是一种社会文化建构,也是一种语言机制,一种制定个人在社会中的意义(身份、价值、声望、在血亲关系中的位置以及社会地位等)的再现体系。

2.在思想史的层面,研究者们基本在时间维度上解构了传播生来就是大众传播的神话。

3.王方认为媒介空间“是一个由媒介重构的拟像空间,或是一个通过蒙太奇语言和剪辑构成的视听影像的空间”。

15攫取

释义:攫(jué)取,原指侵略,掠夺,现在词义偏中性,可用来替换抓取、拿取、摘取等词。

用法示例:

1.制造能动的结果是新权力关系的确立:“活的劳动”成了抽象的数据与运力,滴滴以绝对的垄断地位操控了出行市场,用分割-攫取的算法逻辑重构劳动秩序、分化劳动者。

2.政企合作是双方动态寻租的过程,拥有更强谈判能力一方能攫取更多租金。

16锚定

释义:用锚定桩(如将臂式起重机或挖泥机)锚住或稳定住。一定程度上可替换确定、限定、规定、限制等词。

用法示例:

1.知情同意框架,是数据处理活动的基本保护范式,因知情而同意或不同意,共同勾勒出数据主体在数据处理活动中的能动性边界,使数据处理活动的目的被锚定在合理的区间之内。

2.世界的权力中心在18世纪从亚洲和地中海地区转移到欧洲,这极大地提升了西方国家利用“其权力和目的来锚定一个全球化世界”的能力。

17弥散

释义:扩散,普遍存于......一定程度上可替换扩散、散布、普遍存在等词。

用法示例:

新闻的功能从呈现经过核查和筛选的事实性信息、为公共生活设置议程,蜕变为碎片、弥散、时时微更新的醒觉系统(awarenesssystem)。

18凝视

释义:原意为不眨眼地看,现在可用来指思考、注视、审视等意涵。

用法示例:

1.例如,拍照手机营造了一种被凝视、被观察的感觉,这种感觉会影响人们如何视觉地呈现自己和这个世界。

2.“密涅瓦的猫头鹰总是在黄昏之后起飞”,在麦克卢汉理论被普遍误解的今天,我们也必须重新激活他所遗留下来的宝贵遗产,以及凝视其为我们开创的关于媒介技术分析的深远道路。

19耦合

释义:物理概念,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体系或两种运动形式间通过相互作用而彼此影响以至联合起来的现象。可代指“结合”、“联合”、“融合”。

用法示例:

1.媒介技术、话题事件与结构情境能否在特定事件活动中实现关联耦合,并催生一种新的互动模式,是解释网络社群形成与维续能力差异的主要机制。

2.认知是一个系统的动力涌现,同时涉及大脑、身体和世界之间相互复杂作用,而不仅仅是大脑中的一个孤立事件。具身心智的认知活动同时和情境相耦合,动力系统即是探索此类耦合情况下认知发展进化的动力机制。

20炮制

释义:指制造。

用法示例:

1.绝对守恒的本质很可能只是现代性观念炮制的一种迷思,以此为界碑,进一步分辨何为“非本质”的虚构与假象,则更是强人所难。

2.商业电视台则炮制各种大众欢迎的新闻节目,比如渲染灾难的报道、迎合主流价值的评论,双方在新闻的大框架下通过各自的实践,强调彼此间的区别、巩固各自在场域中的位置。

21嵌入

释义:牢固地或深深地固定或树立,可替换为进入、融入等词。

用法示例:

传播科技嵌入使用者的每日生活中,为使用者所用,来塑造使用者的生活经验。

22区隔

释义:依据群体的不同需要,分割成不同的群体。可一定程度上替换区隔、区分、划分、差别等词。

用法示例:

疫情期间的社交限制和封锁措施造成了物理空间上的区隔,助推了全球数字化的趋势。

23祛魅

释义:祛魅(disenchantment)由马克斯·韦伯指出。现可用来表示“去神圣化”、“解构话语权威”的含义。

用法示例:

1.尽管“种草带货”的方式多种多样,多数网红也并没有想象得那样成功,而且可以预计在不久的将来,“种草带货”的神话一定会袪魅并让位于下一个来自5G时代的消费神话。

2.传统媒体时代严肃、线性和静止的“说服型”政治话语体系在新媒体时代被公众以娱乐化处理、置换解读语境等解读策略所取代,从去权威性、严肃性及变更事实性信息两方面进行着“视觉祛魅”。

24让渡

释义:让渡,具有出让、让与、交付的涵义,常用于权利让渡、价值让渡、利益让渡等。

用法示例:

联网和新技术将村民置入一种技术性秩序内,使得传统意义上的社会关系、组织结构和生活方式被重构“乡村影像”实践则更具有反思性。在观看政治上,乡村影像旨在突破原有对乡村的遐想和奇观阐释,将摄像权力让渡给村民,使其进一步认识影像作为集体记忆的意义。

25嬗变

释义:指蜕变,更替,可用来替换变化、改变等词。

用法示例:

“消息”的内涵在语言学史上经历了三次突变。这三次变化正与我国古代新闻观念的历史嬗变相一致,两者之间存在着本质的必然联系。

26深耕

释义:深耕是指把田地深层的土壤翻上来,浅层的土壤覆下去。在新闻领域,多指深度挖掘内容,也可指潜心研究某一问题/领域。

用法示例:

1.自媒体账号在当下“信息爆炸”的时代,不应被流量、资本裹挟而成为垃圾信息的生产者,为了争夺用户眼球而去成为“标题党”,更应该深耕内容,以优质的内容获得用户喜爱。

2.一方面,从思想传承的角度,寻找并深耕新闻思想的理论之基。另一方面,从理论创新的角度,呼唤新思想、新理论,与时俱进地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闻学术和话语体系,真正确立起在哲学社会科学学科领域的支撑性地位。

27通约

释义:指总括,可替换包括、混为一谈等意。

用法示例:

又或者说,不同时代、不同情境中的所谓“家训”传播活动并不能相互通约,它们实际抱着不同的目的考量,在传播动机上有各自的偏向和区别,而又共同构成为历史长河中一类突出的文化现象。

28下沉/垂直

释义:垂直指注意力集中在某些特定的领域或某种特定的需求,提供有关这个领域或需求的全部深度信息和相关服务。

用法示例:

1.原创公号吸引了不少原先的热门博主,将各种观点与资讯定时投放到粉丝眼前;而豆瓣、果壳、知乎等产品深耕垂直领域,让不同兴趣的博客用户重新找到了交流的归宿。

2.农村电商的持续发展将推动市场下沉,挖掘中国超大规模市场的纵深和腹地,同时还将促进农民增收、助力脱贫攻坚,推动乡村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推进乡村振兴。

29消解

释义:消释、排除。可用来替换瓦解、弱化、使......消失、弱化等意涵。

用法示例:

智能手环等可穿戴设备在消解专家技术权威的同时,树立起一种以数据为导向的新的技术权威,敦促使用者不断寻求“自我优化”。

30形塑

释义:塑造,使……呈现。可替换使......形成、对......产生影响等意涵。

用法示例:

和媒介理论动辄从媒介视角进行文明的历史分期不同,媒介化理论试图回答的是一个特定的社会历史时期中媒介逻辑对社会实践的形塑。

31驯化/规训

释义:驯化是人们在生产生活实践当中出现的一种文明进步行为。是将野生的动物和植物的自然繁殖过程变为人工控制下的过程。在新闻传播领域内引申人为对技术的控制。

规训:规范和驯化,也可指受......影响。

用法示例:

1.算法能够驯化其他行动者、塑造以算法为中心的自媒体生产网络。各行动者获得技术赋能的同时也接受算法规则的驯化,技术逻辑被内化为平台职责与行业规律。

2.信息的选择带动着新技术转变,技术成为融入社会文化和日常生活之中的驯化之物。

3.美国学者凯瑟琳·海尔斯(N.KatherineHayles)将诞生并成长于媒介爆炸年代的年轻人视为“媒介一代”。较于之前一代人,“媒介一代”在认知方式上深受媒介特性的感染与规训。

32异化

释义:马克思主义的异化指:在资本主义下,剩余价值被粉饰为经营利润,劳动成为商品,而劳动人民降低为资本家的奴隶、只会劳动的机器的过程。

哲学上的异化指:主体发展到了一定阶段,分裂出自己的对立面,变为了外在的异己的力量。

现在用来指相似或相同的事物逐渐变得不相似或不相同,可用来替换变化,与......不同,受......影响等意涵。

用法示例:

1.但互联网传播所具有的匿名性依然为信息传播带来信任隐患,基于全球化背景下的自证预言症状也在性别歧视、种族排斥、国家偏见等问题中得到放大,身体缺场支配着认知的在场实践,意识在传播中受到异化。

2.大众传媒的根本缺憾,恰恰就在人造物的强化与人的异化所导致的矛盾的激化之中。

33宰制

释义:可一定程度上替换“控制”、“主导”、“统治性”等词。

用法示例:

1.这种框架导致的结果必然是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结论,即:传播业受到政治与经济权力的宰制。

2.那些米德曾注意到的引发代沟的技术——如电视、人造卫星、计算机等信息传播技术(ICT)——狂飙突进,已然升级为数字化、网络化和媒介化社会的“宰制性”力量。

34展演

释义:原指以展览为目的的演出,先可指展示、表演、呈现等意涵。

用法示例:

1.劳动者作为主体的生产性,无疑是对“活生生的基础设施”的生动展演;在数字资本主义试图凌驾一切的时代,攸县的哥、民间车队这类有机社群遭遇平台的初期抵抗,作为一段“人的经验史”就显得弥足珍贵。

2.表达疾痛的展演,让语言的可供性和痛苦的物质规定性变得可见、可改造。

35遮蔽

释义:被遮挡、遮拦以使人无法知晓。可替换掩藏、隐没、遮盖、掩盖、使......隐藏等意涵。

用法示例:

1.带有地缘色彩的观念价值体系被移植到其他地域的新闻职业实践中时,往往会遮蔽新闻业的“地方性”。而这种“地方性”典型地表现在不同国家和地域的职业记者对上述职业价值观念的“本地化”实践。

2.有研究者通过对“报道即遮蔽”这一悖论的考察,认为记者们面对相对于自我的“他者”时,有选择地报道事实决定了新闻记者必然会在完成新闻报道流程的过程中“遮蔽”一些事实,由此“报道他者”似乎成为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36助推

释义:一种辅助的推进手段,如用助推器辅助推进者。可替换推动、促进、促使、使......进行等意涵。

用法示例:

疫情期间的社交限制和封锁措施造成了物理空间上的区隔,助推了全球数字化的趋势。

37自洽

释义:简单地说就是按照自身的逻辑推演的话,自己可以证明自己至少不是矛盾或者错误的。可以理解为自我符合、前后一致、和谐等意涵。

用法示例:

1.由于进入新闻学知识场域中的知识生产主体甚多,各自的知识背景和生产方式也不尽一致,多元杂陈,形成了一大堆零散知识的堆积物和漂流物,未能形成逻辑自洽、语法明晰的知识体系。

2.“新闻透明性”作为一种道德规范的增长,与更加透明的新闻实践环境是一致的,是新闻业数字化生存规则自洽的产物。

高级词汇-名词篇

01场域/场

释义:源自布尔迪厄的场域理论,多用来形容经过诸多力量影响的某种体系、网络或构型。可指代某个领域、范围或空间。

用法示例:

1.媒介场域作为一种横断性的场域,在各个场域中影响深刻,挑战其他场域的自主性。

2.新闻场域就是行动者在他律与自律的两极间进行斗争的领域。

相关的概念还有在场(在其中)、缺场(不在其中,缺位)、退场等。

02多线程模式

释义:多线程是指从软件或者硬件上实现多个线程并发执行的技术。移动互联网时代,用户对多道任务的并发处理成为常态,也就是说,他们常常处于“多线程”模式。

用法示例:

“多线程”、“并发性”的行为特征,必将会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成为人们行为的常态。

03范式

释义:范式指研究者在研究过程中体现出来的具有共通性的研究理念、价值取向、研究规范以及所遵循的方法论和具体研究方法等的总和。

简单来说就是系统性的模式,一定程度上可与“模式”等词替换。

用法示例:

传媒教育形态须因应传媒业态变迁而演变,现有传媒教育范式应向智能传媒教育范式转移,以“传媒+”为学科专业建设的基本遵循.

04惯习

释义:惯习这个概念最早出自皮埃尔布迪厄的著作,布迪厄引入惯习这个概念的目的在于认识一种有利于人类行动的属性或是资源。其含义是指人类行动具有某些特殊的属性,而且人类行动因此才有别与动物行为。

现可指习惯性、普遍性的行为。

用法示例:

日本人直到二战结束前都仍然保持着前近代社会那种遵从家庭权威和社会惯习的“传统取向型性格”(TraditionDirectedType)。

05景观

释义:源自德波的《景观社会》。德波认为,“在现代生产条件无所不在的社会,生活本身展现为景观(spectacles)的庞大堆聚。

我们在论述的时候可以用来形容一种现象,如媒介景观、文化景观。

用法示例:

国庆阅兵作为盛大的媒介景观,聚集了多种具有高度吸引力的情感和价值观。

06奇观

释义:翻自道格拉斯·凯勒的《媒体奇观》。“媒体奇观是那些能体现当代社会基本价值观、引导个人适应现代生活方式、并将当代社会中的冲突和解决方式戏剧化的媒体文化现象。

”媒体奇观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其具体表现一般为“盛大场面”、“名人文化”、“娱乐经济”。可用来论述娱乐综艺节目、戏剧化的媒介现象等。

用法示例:

在娱乐经济的全面冲击下,中国社会文化娱乐化程度以及公众的娱乐期待都越走越远,媒体文化依凭其连接社会文化、政治经济和日常生活领域的“轴心势力”的优势地位,使媒体奇观得以迅速蔓延。

相较于景观,奇观更强调视觉冲击性。

07滥觞

释义:江河发源的地方,水少只能浮起酒杯,借指事情的起源。

用法示例:

1.家训活动的发展史,几乎和整部中国史等长,滥觞于西周的诰命形式的顾命传统。

2.主流观点认为,唐代“进奏院状”不同于官文书,是具有“新闻信”色彩的早期官报。而反对观点认为唐代“进奏院状”是官文书,是一种公函,并非报纸的滥觞。

08正和博弈/零和博弈

释义:

正和博弈:在发生矛盾和冲突时,如果人们能从对方的利益出发,便能使人际交往达到互利互惠的正和博弈状态。也就是说,在人际交往中达到双赢的效果。

零和博弈:与正和博弈正相反的意思,是指参与博弈的各方,在严格竞争下,一方的收益必然意味着另一方的损失,博弈各方的收益和损失相加总和永远为“零”,双方不存在合作的可能。

用法示例:

1.风险感知也可以与自我效能等其他因素协同作用,呈现为正和博弈,共同调节信息质量、信源质量与用户健康信息搜寻行为之间的关系。

2.当今世界,全球化盛行,国与国之间是命运与共、休戚与共的共同体,如果某些西方大国一味追逐眼前的蝇头小利,而对其他国家进行污名化处理,只会损害国际关系,在零和博弈的怪圈里走火入魔。

09流变

释义: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一定程度上可替代演变、变化等词。

用法示例:

1.以表征为视域的传播与媒介研究造就了“以视觉为中心”和“以文本为中心”的研究路径,研究中的情绪与活力、触觉与身体感、日常生活的琐碎与流变由于无法被“表征”而被“遮蔽”。

2.“网红”概念流变的背后显示了其所指群体的阶段性和丰富多样。

10逻辑

释义:逻辑(logic)是一个外来词语音译,指的是思维的规律和规则。可替代规律、规则、思路等词。

用法示例:

1.我们基本上可以想到一个必然的结论:“种草带货”在流量经济的逻辑之下,通过市场力量与政治力量的合谋与博弈,成为一种合法存在的媒体奇观。

2.这种新技术和媒介融合主导的新闻生产,使得互联网引发的互动快速成为影响组织化媒介机构的新闻报道逻辑和方向的决定性因素。

11迷思/否思

释义:“迷思”一词起源于古希腊单词μθο(mythos),又意译为神话、幻想、故事、虚构的人或事,泛指人类无法以科学方法验证的领域或现象。现在可用来指某种固定的想法或认知,也指对某一现象错误的认识。

否思:“否思”的概念来自于伊曼纽尔·沃勒斯坦的《否思社会学》。他在书中提出,过去对我们影响深刻的假说,对当今社会来说可能是阻碍因素,因此要重建社会科学,打破西方国家话语权的垄断,否思即对19世纪的社会科学理论进行否定性批判。

用法示例:

1.我们应该进一步破除当下主流媒体及其营造的主流舆论场中的技术迷思,改变“唯技术”的观念。

2.否思新闻学,意味着对一些传统新闻概念和理论的扬弃,同时需要重新构建新的概念体系与理论框架。

12面向

释义:意思是某一维度、某一方面。

用法示例:

1.数字新闻学以“技术-文化共生论”为认识论基础,拥有新闻生态研究与新闻行动者研究两大基础范畴,同时包含以专业主义为核心话语、以信息民主为价值目标的规范理论面向,是新闻学在新的技术与历史条件下发展出来的新范式。

2.全球治理的意涵,也就超越国际间政府关系与行为,囊括跨国市民社会、文化流动、全球资本体系、国际组织等众多面向,使得研究者发展出不同层次可供探讨的空间。

13赛博格

释义:美国学者堂娜·哈拉维(DonnaHaraway)指出,赛博格意味着人类与动物、有机体(人类与动物)与机器、身体与非身体之间的界限的模糊。相关的概念还有赛博空间、赛博人等。

用法示例:

1.今天,与人的身体相关的设备(包括手机)和智能传感器,正在共同促进人的赛博格化。

2.当新闻生产的每个环节都快速迈向智能化,人类也将实现从人到赛博格的转变,不仅新闻业的发展迎来“拐点”,新媒体研究也正迎来“拐点”。

14触媒

释义:触发作者产生灵感和创作冲动的媒介。可理解为“灵感来源”。

用法示例:

在文化社会学意义上,事件是创伤情感的凝结点,也是记忆的起点和触媒。

15叙事

释义:叙事学界对“叙事”的认知主要是一种言语行为为核心的认知,可形容“编排方式”“结构”等。

用法示例:

1.这或许代表了移动新闻视频应用的另一个方向,即以无人工控制的慢直播、长直播形式来完整呈现新闻现场与过程,让用户成为新闻事件全程的目击者、在场者。“无叙事结构”成为一种新的叙事模式。

2.无论是短还是长,移动时代会推动新闻视频的思维与叙事方式的变革,而这些变革需要基于对新媒介特征及用户心理、需求的深层认识,这也是电视媒体变革的契机。

16样态

释义:模样状态。可与“样式”“样貌”等词替换。

用法示例:

网络图像传播的社交化是图像传播在网络技术基础之上发生的整体性变化,体现于图像本身以及图像生产、传播与消费的整个过程。就图像本身而言,网络图像的社交化形式不断更新,带来新的观看方式,形成了全新的传播样态。

17要义

释义:要旨、重要的意义。可替换要点、重点、核心、关键等词。

用法示例:

麦克卢汉把身体、感官和技术环境统一起来探析媒介的结构特性、技术逻辑所隐含的强大控制力,切中了物理主义的重点和要义。

18意识形态

释义:指社会意识的各种形式(不局限于统治阶级思想)。可与“观念”(普遍认知的)等词替换。

用法示例:

当主流传播政治经济学针对新闻传播业的任何研究结论都变成了政治力量与市场力量的合谋或博弈,传播政治经济学本身就成为了一种意识形态。

19隐喻

释义:隐喻,是词义学术语,隐喻就是建立在两个意义所反映的现实现象之间的某种相似的基础上的引申方式。可一定程度上替换表现、表象等词。同时也可以指暗示、从侧面展示等意涵。

用法示例:

1.媒介记忆通过“革命”“一根线”与“家园”等隐喻,从不同维度界定了中国的“多元互联网”。媒介记忆通过“革命”“一根线”与“家园”等隐喻,从不同维度界定了中国的“多元互联网”。

2.空间的如此布局,隐喻着时间的流转和延续,将高度人为的设计自然化了。

20语境

释义:语境一般指语言环境。一般用来指某种讨论空间或讨论范式内,类似于某种“前提”。

用法示例:

1.我国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体系的建构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延安整风时期“辩证唯物主义”语境下的“党报范式”的建构、改革开放后“新闻规律”旗帜下“新闻事业范式”的建构和当前“交往实践观”视域下的“新闻生产范式”的建构。

2.因此,当前美国语境下的建设性新闻体现在通过提升透明度和覆盖范围,挽回失去的受众信任,重建新闻业在社会发展中的进步性力量。

21元+名词

释义:“元”指最基本、最本质、最核心的意思,元+名词可以用来表示基础、核心的意涵,如元问题、元话语、元冲突等。

用法示例:

这一概念表明,大量非传统的新闻行动者进入话语场域,与新闻行动者一起讨论、争夺、建构关于什么是新闻、谁是记者、新闻业何为等新闻业中的元问题。

22全景监狱/共景监狱

释义:

全景监狱:由边沁提出,福柯发展。其核心概念围绕权力和控制,强调权力不是通过暴力手段,而是通过理性的心理暗示得以实现。多与“隐私”“被监视”等联系在一起。

共景监狱:“共景监狱”是一种围观结构,是众人对个体展开的集体凝视和控制。相对于“全景监狱”是塔状的,是一对多的俯视,“共景监狱”则更像是现代的体育场,是多对一的凝视与观看。

用法示例:

1.数字化信息在时间上的延续与在空间上的扩散,也可能带来永恒的圆形监狱。数字世界里个人的“黑历史”很难完全抹去,个体间相互的监视、机构对个体的监视,也会因这些数字化记录变得更简单、持久。

2.网剧受众群体在共景监狱中的自我观看权利不仅仅停留在影像的表征中,更是影像观看权利下以影像为介质的群体性的形塑认同中追求个性化、平等自主性、自我价值展现的社会关系的体现。

23旨归

释义:旨归意为主旨,要旨。可一定程度上替换要义、宗旨、关键、核心等词。

用法示例:

因此,“人类命运共同体”不仅要为寻求全球共同的发展开拓一个穿越现实与理想的张力空间,而且要兼顾不同的利益诉求,确立人类休戚与共的实践旨归。

24装置

释义:装置或称设备。可替换为设备、物品等。

用法示例:

1.为响应《讲话》“服务工农兵”的号召,打通政治动员中意识形态的传输壁垒,传统民间秧歌被甄选为革命思想的“传递装置”。

2.专业主义并不是什么人事先设计好的一套功能性装置,像工程师设计的动力装置那样,只要拿来往社会这架大机器上一装,就能按照设计者的意志发挥其功能。

25视域

释义:指视野、观点等。

用法示例:

底层群体作为网络空间的关键意见群体,正在以其声量和影响力,形塑着中国的网络舆论场;“底层客体性时代”向“底层主体性时代”的转变,成为理解网络空间演进方向的新视域。

26生态

释义:用来代指某种整体性、系统性的环境或氛围。

用法示例:

国家采取硬件基础管理和平台治理等多种手段对网络空间进行治理,可以改变网络空间的主要话语生态。

27入射角

释义:原意为入射光线与入射表面法线的夹角,现在可用来代指切入点、理论起点、思考方式等。

用法示例:

媒介与传播地理学的兴起再一次挑战了这种以研究对象划分学术领地的观念,其意义不在于锁定某些特有的研究对象,或是围起一个新的研究领地,而是以一种曾经被遮蔽的“入射角”进入人类生活当中。

高级词汇-其他

01如所周知

释义:众所周知,正如大家所知道的那样。

用法示例:

这一原则的发现者和确立者,如所周知,乃是亚当·斯密,他称之为“自然自由制度”:“一切特权的或限制的制度一旦完全被废除,简单而显著的自然自由制度就会自动建立起来。

02何以/以何

释义:何以,多指为什么;以何,凭借什么东西、以什么。

用法示例:

1.互联网何以参与价值理性再造并平衡其与工具理性的关系,进而解决诸如情感与工具、价值与利益、认同与契约的错位和冲突?

大家在论述某件事情的可能性和措施的时候可以用“何以可能何以可为”作为小标题~

03因然/实然

释义:

因然:应该是什么样子;实然:实际上是什么样子。常用作论述用语,分析理论上和实际上的双重问题。

用法示例:

在实然维度,即客观知识发展的维度上,可延伸出“认识论”和“研究范畴”两部分内容……在应然维度,即规范与价值的维度,则可进一步划分为“规范理论”和“价值体系”两个部分。

好啦,以上就是本期推送的全部内容啦~为了帮助大家记录背诵,播播老师已经提前准备好了PDF版本,转发本文至朋友圈(无分组1h),私戳任意小助手,即可获得PDF哦~

▲福利资料概览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zp/3960.html
------分隔线----------------------------